为什么中国的山水和外国的山水给人感觉不一样?

如题所述

中国的山水和外国国家的山水的确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论是水墨画还是实景照片,中国的山水总是具有与外国山水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

首先,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纬度不同,气候有很大差异,造成了山水上面覆盖的植被景观有所区别。
西欧国家比如德国,大半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跟中国相比,尤其是和中国南方相比,因为纬度更高,而更为寒冷。因此西欧国家的森林,树木枝桠和树干外皮较厚,树叶冬季凋落更快,变色更快。中国特别是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候较暖,树叶凋落慢,由绿变红变黄的变色也慢。因此就出现二者植被景观有所不同,导致中国与外国山水景观有所不同。比如中国南方,山水景观还是苍苍翠翠,绿意盎然。而德国山水已经红叶满山,落叶积路了。
其次,我还觉得还有文化因素。
古老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山与外国山不一样的,只是因为中国多了黄山、泰山、庐山、华山等。中原及东南部的这些人文山水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体验以及文化格调。

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情感文化。国外(主要指欧洲)更多的是则是一种求真文化、信主文化。

很早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能欣赏山水,寄情于山水,把山水融入文化传统与民族性塑造当中。而老外就土得多,他们过去画的是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风景画很晚才出现。老外们在文学作品也很少出现山水。即便后来出现了,成就也不太高。

总的来说,中国人“看山不是山”,而老外则“看山是山”。

情调不同,感觉也就不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2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2年的土澳人,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

先说结论,中国的山水(特别是旅游景点)真的特别美,但有些人工加以修饰的痕迹比较明显;而澳大利亚的山水显得比较粗糙,可以说是原生态吧。

澳洲人眼中的中国的山水

在北京生活的那段时间,我的中国朋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Alec,你该去XXX(山水景点)看看,那边有OOO(历史文化,风景)!” 因此,我去过不少中国的城市与行政区,上海,香港,西安……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景点,是世界闻名的北京长城(The Great Wall)和西安兵马俑(Terra Cotta Warriors)这两个。

    长城

    还记得我是夏天某个工作日去的长城,游客不是很多,天气也不算很炎热。长城真的好长啊,爬到精疲力竭时就沿途买了矿泉水和冰激凌补充能量水分,但价格有些太不美丽了,流了下贫穷的汗水。长城,比我在任何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都雄伟壮观,四周郁郁葱葱的绿植尽收眼底,加之蓝天白云的衬托,万里长城的气势让我这个外国人都不禁感慨万千。

    途中遇到工程队在进行类似修缮墙体的工作,施工队的大家汗流浃背,小心翼翼的进行着工作。可我不是很明白,明明已经很壮丽的长城,为什么要去修缮它呢?中国的朋友说,可能是考虑到安全因素才进行的。听了他的解释,我可以理解,但心中感觉难免有些遗憾,毕竟长城的历史那么悠久,修缮了,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吧。

    兵马俑

    接着再说说西安的兵马俑,是我最喜欢的景点之一。澳大利亚没有这样的景点,所以我感觉很新奇,就和朋友从北京出发,去西安看了看传说中的兵马俑。果然,当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兵马俑矗立着,乍一看都是一样的,再仔细看,原来每个兵马俑的衣着服饰各有千秋。听完导游对兵马俑的来历的介绍,我感受到了历史传承的美,同时也十分佩服中国古代的工艺能做出那么多栩栩如生的兵马俑。

    去西安的时候,是我刚来中国不久的时候,很多事情还没有习惯。参观兵马俑的游客们很多,挨肩擦膀的排队买票,蜂拥而入的涌入展示馆。我觉得有点晕,也许是水土不服,也许是被推推搡搡的人流搞的七荤八素。尽管如此,兵马俑仍是我最喜欢的景点之一,几千年前制造的兵马俑们到如今仍能以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真的很厉害了!

    澳大利亚的山水

    说到澳大利亚,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是不是都会浮现它 ?⬇️

    哈哈,悉尼歌剧院(The Opera House)的确是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是游客打卡必去的地方。我发现澳大利亚和中国不太一样的就是,澳大利亚的景点多数为偏现代的景点,却很少有历史悠久的景点,这可能和国家的历史也有点关系吧。

    众所周知,澳洲的生态很好,可以说是每天和动物昆虫一起生活,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很少对自然进行人为的修缮。关于这点其实有利有弊,我和朋友以前也有讨论过。简单的来说,好处就是可以保护自然,而坏处就是太原生态了,不太安全。

    举一个例子,艾尔斯岩石(Ayers Rock),我们当地人一般叫它为乌鲁鲁(Uluru),是澳大利亚很有名的自然景观,也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岩石,被称为“澳大利亚的红色心脏”。

    如果是在中国,在石头附近修一段人行步道,方便游客参观应该属于正常操作,但在澳大利亚,要是你曾经去过艾尔斯岩石附近,就会发现除了几个栏杆,人是直接走在土地上的,而大家也都习以为常。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哪条是路呢?答案是,顺着前人的脚印开拓出来的路走,或者自己另辟蹊径也不是不可以。途中可能会被野草荒石绊倒,也有可能被藏在草堆里的小虫子袭击,这其实有一点危险,但能看到美丽的风景,也是算是挺值得的吧。

    总结

    中国和外国的的山水风光,是不一样的。但这不仅源于风景本身因地貌,气候等原因产生的不同,而是在参观方式,景观维护等面上有着不同的观念形态。对于这点,我认为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不同形式展现了美罢了。如果让我选,人工加以修饰的,安全的景点与原生态的,略危险的景点,还真是有点难以抉择……

第2个回答  2021-01-15
来源 知乎
地理主要研究两大要素: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因为题主说的是“山水”,因此,人文要素就不多讲了,这里主要讲自然要素。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被称为“环境五要素”,环境五要素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山水两个字分开来讲,影响山的是山本身(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水的是气候(降水)。中国和国外的山水不同其实就是地形地貌和气候不同。首要原因就是纬度不同,纬度不同从而接受的太阳辐射也不同,造成了气候差异,又被称为不同的温度带。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侧,西南部亚欧板块受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印度洋-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消亡边界),在成了西南部的高高隆起,东部紧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生长边界),邻国日本、菲律宾处在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板块的挤压造成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而且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靠近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温差大、对水汽也有一定影响,温差会产生空气梯度差,从而产生风。风夹带着水汽从而产生降水,温度和降水又影响了植被,从而对山和水造成影响。先说山:山是隆起,影响隆起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之后的地形受到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导致地形地貌出现改变,植物动物和人来活动造成的这些改变对于构造活动形成的地形地貌来说都是修修补补。对山影响的因素还是山本身,也就是山的“材质”,山的材质就是石头,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是比较硬的,喷出地表就是玄武岩,随着管状的火山通道喷发堆积而成就是火山锥,例如日本德富士山,随着裂隙喷出就是形成墙体装的山(这个在青藏高原有)。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固,后受到板块挤压隆起就形成山体,例如喜马拉雅山。变质岩由沉积岩和岩浆岩而来,不多说了。沉积岩受到构造运动影响隆起也形成山,石灰岩就是沉积岩,石灰岩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卡斯特地貌(桂林山水),形成卡斯特地貌的条件一是要有石灰岩,二是要有充足的降水,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大量的石灰岩,但是像桂林那样成规模的石林见不到。再谈水:水主要河流,影响河流的就是降水了,我国主要是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因此中国河流的季节性明显。中国地势不仅是西高东低,中国还有纵横交错的山,山是阻隔风和水汽的,其中最出名的一座山就是秦岭,秦岭是中国800mm年降水量线,也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其他国家因为经纬度,气候,地质条件不同也都不相同,地形地貌和降水也存在差异。说到底,中国的山水之所以跟国外的山水不同,最终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不同,从而地壳运动和气候不同。
每个地方的山水肯定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3个回答  2021-01-15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外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也不一样,中国的山水和外国的山水自然也不一样,每一种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才传播出不同的山水的意境,所以自然会有所不同。

我自己也走出过许多的国家,每个国家去看他们的香水都别有一番风味在中国有中国的那种文化在外国有外国的这种文化,所以自然会有不同的心境。

但是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生命,就是一段时间好好体会,好好感受就可以了。

第4个回答  2021-01-15

一个国家是由领土、人民、政府三个要素组成的,其中的领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必定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其地质背景。我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自然环境多变,拥有十分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和相应的旅游资源。从险峻的高山到深壑的峡谷,从风蚀地貌到岩溶洞穴,从生命禁区的沙漠到宜人的热带沙滩,从荒凉辽阔的戈壁到有世界屋脊称号的高原,可以说除了峡湾等少数地质地貌景观,我国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类型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又拥有一些独有的地质地貌特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