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前意欲传位给商鞅,究竟是何居心?

如题所述

若论战国时期最佳的君臣组合,非秦孝公和商鞅莫属。纵观秦孝公与商鞅这对君臣,在变法的道路上同心同德,永不相负;在人生的道路上永为知音,生死相扶。可以说,秦孝公乃战国第一雄主,商鞅乃战国第一大才。二人的结合,无疑改变战国格局,在历史上留下一段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永恒篇章。

以下是秦孝公的简介:

秦孝公,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也是战国时期推动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君主。

秦孝公即位后,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改革,是秦孝公一生中最大的亮点,也是秦孝公毕生的事业。对待商鞅,秦孝公将其视为自己的知音,并对天盟誓,声称“此生不负,生死相扶”,展现了一代雄主的担当。

然而,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病危时的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 商鞅推辞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由上观之,秦孝公死前曾想传位给商鞅。这一重大事件,在《战国策》中记载如下:“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那么,秦孝公意欲传位给商鞅,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在小编看来,可能有以下两种可能:

第一种:秦孝公是为了保护商鞅和秦国的变法事业。

秦孝公去世时,秦国的顽固保守派势力仍然强大。而太子少年有犯法的先例,继任国君年纪太轻,能不能坚持新法很难说,会不会被复辟势力钳制很难说。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轰轰烈烈的变法。然而,谁的变法更彻底更成功,国力就会胜出,谁就有扫六合的可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持续了两代国君,历经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就衰落了。吴起变法,随着楚悼王的死而付诸东流。这些例子都在秦孝公之前,他是非常警醒的。

因此,秦孝公临终前最怕两点:一是老对手魏惠王和新即位的楚威王趁机找秦国麻烦(秦惠王上台的年纪还不满二十),二是有犯法前科的秦惠王可能在他死后搞复辟。所以,他想让商鞅盯着。当然,他传位的真实意图应该是——让商鞅当摄政王,效法伊尹、周公辅佐幼王的先例,等幼王长到了再还政。

第二种:秦孝公是为了试探商鞅并借机除掉商鞅,从而为嬴驷日后执政扫除障碍。

众所周知,秦孝公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事业中并驾齐驱。变法功成后,秦国实际出现了两大权力中心,一是孝公,二是商鞅。秦孝公在位时,尚能掌控局面,商鞅不敢造次。但谁能担保孝公死后,商鞅不会产生某种过激行为呢?

此外,孝公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儿子、秦国的后继之君嬴驷能否驾驭住商鞅?能否稳得住局面?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除掉商鞅,为儿子执政扫清障碍。

尽管有上述两种可能,但在小编内心深处,还是更相信第一种。毕竟,孝公与商鞅这对绝版变法君臣组合,多年的知己战友,虽非刎颈之交,胜似刎颈之交。

因此,小编认为:孝公临终之举,一是为保护商鞅,二是为保护秦法,三是为约束并保护儿子。此种做法,不得不说是用心良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因为秦孝公自然不会真的传位给商鞅,他虽然认为有商鞅带领秦国,能让秦国变得更强大,但他也想看看商鞅是不是有野心,如果他有野心的话就除掉他,所以才在死前欲传位给商鞅,看看他的反应。
第2个回答  2020-12-17
这只不过是为了试探商鞅而已,他并没有这样的心思,他不可能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不是自己的血脉。
第3个回答  2020-12-17
因为秦孝公希望商鞅能带领秦国强大下去,因此才会想把位置传给商鞅,这样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第4个回答  2021-01-17
第一,这个说法只有战国策出现了,史记没说,孤证不立。所以可信度存疑。
第二,战国策的可信度本来就低于史记很多,更值得怀疑。
第三,如果真的有这回事,也要排除阴谋论。秦孝公和商鞅素来推心置腹,秦孝公不可能想害商鞅。而且也不是没有别人这么做过。燕王会,孙策,刘备了解一下。刘备的话可能有争议,另外两个可没有争议。
第四,秦孝公知道商鞅得罪了太子和公子虔,如果商鞅真的要抗争,太子和公子虔绝不是对手。秦孝公有可能是不想让秦帝国陷入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