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色戒》之后,你有何触动?

如题所述

   王佳芝这个女主角的相貌,跟张爱玲笔下的其他女主角没有不同,用两个字就形容得尽——俗艳。秀丽是俗,六角脸是俗,两者加起来就是一个大俗,如果再加上原著里这个女学生的做派和性格,那就更是俗不可耐。小说可以这么写,电影却不能这么拍,这是文艺片,不是喜剧电影,俗不可耐的女主角留着自我欣赏没问题,却没办法让观众掏钱买票——人家掏钱是因为想在电影院里做一场梦,再俗的人都盼望自己的梦境高雅起来,你再给人家一个俗的,现实归现实,这梦可是再也做不成了,谁买账呢?因此小说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到了电影里变得略微完美和理想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为这张秀丽的面孔,逃难到香港的王佳芝刚到港大就被学生领袖邝裕民挑去演抗日话剧,这是她传奇的开端,恰恰也是不幸的开始。邝裕民何许人也?还是王小姐的闺中密友说得好,“典型的导演,谁的话他都不听”——四个字,刚愎自用;“他哥哥在前线战死了,所以他才这么亢奋”,言下之意,他这么亢奋全是因为他哥哥战死了,换了别人,他或许就没这么热心——人之常情,但是加了“亢奋”二字,就难免让人联想到那四个字——自作多情;再看看他后来把同学的性命当作投资来排演的那场最终收不了梢的“抗日大戏”,恐怕还有八个字等着他——狂热偏执,外加冷漠自私。王佳芝自己只觉着不安和兴奋,戏外已经知道结局的我们却在暗自叹息——碰见这么一位“热血青年”,王小姐的劫数算是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1

   小说里演抗日话剧演上了瘾的是王小姐自己,电影里却是她那帮子同学。也亏他们想得出“色诱汉奸”这个戏码,主角自然是王佳芝——说好听了是主角,说得明白些就是祭坛上的羔羊。理由其实是有些好笑的,让人想到《武林外传》里那句经典台词——“方圆六百里之内, 牌儿靓、条儿顺、身材好的就你一人,一传十,十传百,如今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还有一句潜台词——你色诱汉奸,牺牲自我就是爱国,要是不色诱,那就是没骨头的孬种,我们大家都要鄙视你,让你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多么冠冕堂皇的话语,可这又是多么混帐的逻辑。

 可是王佳芝居然答应了,这一点都不奇怪。当普普通通一个“色”字被提升到爱国的庄严高度,没有人敢不答应。接下来就是准备工作了,先是让她牺牲一下自己的肺,理由依旧那么动听,“搞艺术的不能不会抽烟”。然后是牺牲自己的色相,也有个美妙的理由——用这么低的成本换取那么高的收益,多值啊!再来的牺牲是让人极其难以接受的,尤其是一个女人,那就是,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节。可是高尚的理由又来了——如果你刺杀成功,那你就是民族英雄,是中国的玛塔.哈丽,被你拯救的人将对你交口称颂!

第2个回答  2017-09-21

   真有那么好吗?天晓得。我看他们像是在告诉陶渊明,我看中了你房前的五棵柳树,想把这块宅地给买下来。其实他们看中的是“采菊东篱下”的南山,不过没有明说罢了。问题是,女人的第一次跟漫山遍野的“明日黄花”不可同日而语,黄花枯了明年还会开,第一次过去了,永远不会再有一次机会重来。这是女人最在乎的,恰好也是男人的心结。就因为这个牺牲,王佳芝可能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了,而她身边最亲密的同学,居然都以为理所当然。香港半山房子里惴惴不安中的欢声笑语,其实背后是令人心寒的无情和冷漠。

 问题是没人觉得这事情是不该做的,包括王佳芝自己。既然自己写在脸上的那个“色”字已经和爱国救亡画了等号,那牺牲就牺牲了吧,这时候所有的人,都油然而生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情怀。悲壮情怀是拿什么做代价的姑且不论,关键时刻,却没有一个人冷眼旁观地告诉他们——这么一个草台班子,女主角纵使浑身是功夫,这场戏还是注定要砸。不过是早砸晚砸的问题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