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连中三元是什么经历?

如题所述

“古代连中三元是什么经历?”那还用说吗?简直就是平步轻云,一步登天的经历。当然,想要有这种经历,那可真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连中三元,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想要连中三元,首先你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后通过层层考试,在乡试中夺得第一名“解元”,之后在会试中夺得第一名“会元”,最后在终极考试殿试上夺得“状元”。这样连取三个第一名,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可是无上的荣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4
连中三元,需要经过三次考试,即乡试、会式、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大考,因在秋季举行,称之为秋闱,又称为大比之年。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顺便说一下,在乡试之前,每年各县会有一次院试,即童试。院试在各省统一组织监督下进行,考中者称为秀才,也有了功名。秀才经过严格的选拔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进行,称为春闱,听说过“进京赶考”便是。考中者为贡生,即贡士,第一名为会员。殿试,不言而喻,由当朝皇帝亲自出题,和面试,所有贡士均可参加,考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三个级别,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弟,只取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是非常严格苛刻的,几个三年的会考,从少年变成白头。无论是文考还是武考,连中三元者少之又少,一旦得中,受万人敬仰,会朝禄万钟。
第2个回答  2018-12-04
我认为古代连中三元的经历就象现在运动比赛中,从默默无名到普通人,通过比赛从省级冠军,然后在全国赛事又获得冠军,最后参加世界比赛也获得了冠军,是一种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天下第一的感觉。因为在古代,由于交通信息的限制,其时全国第一,也就相似于现在世界各国的第一。在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之后,已经没有更高级别的考试了,所以也就到达了终极比试的第一。就象一个世界的博击冠军一样,在全省的比赛中遇不到对手,然后在全国的比赛中也没有人能出其右,最后,在世界的比赛中,仍然是力压群雄。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比赛,就象三国中,关羽轻易地过五关斩六将一样。当然,在古代连中三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就象现在获得世界冠军一样,既要天赋,还要刻苦努力,更要有临场发挥状态的运气。
第3个回答  2018-12-04
连中三元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很有才华,很有学问。这个成语是出自《警世通言》,来源古代的科举制度,说一个人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也就是县上考试第一,全国考试第一,皇帝心中的第一。中国古代自科举制度以来,唐朝有三名连中三元的人,宋朝有六名,辽国一名,金国一名,元朝一名,明朝三名,清朝有三名,以上这些是文三元。武科举开创以来,只有三名连中三元的人,由此可见连中三元可以称得上是百年难得一位了。其实这些连中三元的人,虽然有文采,有才华,但是不出名又没什么建树的居多,但是也有比较出名的,比如像宋代的王曾,官至宰相,政绩卓著,是一代名相;明代的尚辂,为人正直,受后人盛赞。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往往在诗词,小说很有成就的人,史书常有四个字“屡试不中”,反而哪些状元,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不是很多。
第4个回答  2018-12-04
先来说说这三元的第一元。首先你得在院试中(县考)考到前一二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省考,不是每年都有)。通过乡试的人就是举人,而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这就是第一元。再来说说这三元的第二元。成为举人后,就有资格参加会试(国考)。考中的人 叫贡生,而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就是第二元。最后是这三元的第三元。成为贡生后,最后要参加的考试是殿试(皇帝是主考官)。皇帝以及大臣们根据贡生在殿试中的表现,分成三个档次。第一档,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这叫进士及第;第二档叫做赐进士及第;第三档叫赐同进士及第。而状元就是第三元。在古代高中状元已是不易,而将解元、会元和状元于一身那将是难上加难。自隋朝有了科举制度开始,到清朝灭亡,一共只有十三个人可以连中三元。相当稀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