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业现在还是难以实现自动化?

家乡的农业还是考务农的人们手动完成,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何农业还是难以实现自动化?

农业自动化是需要经济结构支持的,是需要工业基础的,是伴随着大规模农业种植而产生的,与我国的粮食结构也密切相关。工业发达使得我们能够制造用于自动化生产的大型农耕用具;足够广阔的耕种土地可以让我们制造的大型机械有条件驶入农田并运作;而对于小麦和玉米这样能够在平原上大面积耕种的作物才有条件进行自动化,以梯田种植为主的水稻很难进行自动化生产。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即使进行多次土地改革,我们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华北和水稻种植区仍然能发现大部分田地还是分户种植,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属于集体,但使用权却被分散给每个农户。即使他们希望能够用机械大规模收割耕种,但农民和种植户不愿意将土地与他人连成一块形成规模。

况且我国地形复杂,拿山东这样一块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来看,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的丘陵地带很难进行农业的规模化自动化生产。而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水稻的区域来看,绕山梯田的水稻种植方式已经形成,根本就不可能进行全自动化的生产,插秧工作还需要人力操作。但是我国人口主要靠水稻养活,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水稻品种的改良。

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各种农业器械的实力,完整的工业链提供给农业腾飞的基础。但是目前来看,除了东北平原等基本完成规模化自动化的粮食生产基地外,广大农村的粮食生产还是靠一家一户自己进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4
其实西方国家很早就实现自动化了,因为他们搞大面积承包制,批量生产很容易,而中国的农村目前来说还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种植,村庄和农田还是挨在一起,难以进入大型机械,应该是等国家把农田都集中起来,让居住地脱离农村以后,才有条件搞大户承包。
第2个回答  2019-07-24
从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第3个回答  2019-06-11
因为种庄稼也是一门技术活,从播下种子的那一刻起,你就需要定时的灌溉,松土,施肥,还要经常注意着庄稼的出土状况,这些都是机器无法完成的,虽然使用机械可以省掉人们的很多力气,可是他没有人类的大脑,所以很难种出肥沃的庄稼,所以人们还是选择了靠自己。
第4个回答  2019-07-24
高科技的农业生产都有个共同特征:高附加值!!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必须放到市场化的环境中才能兑现成实实在在的金钱。我们那里本来劳动力大量流失到城市,乡下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所以剩下的劳动力就越来越贵。这种情况下种植低附加值低利润的农产品是行不通的,只能种这些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经济作物。而要想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必须依赖科技创新。这不但包括作物品种,也包括生产、管理、采收、储存、运输、维护、监测等等环节。

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症结不在于向农业投入多少资金,不在于宣传,不在于技术。根本还是在于国家工业化程度,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于农民收入上。只要市场化持续推进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根本不是问题。
至于题主问的“农业现代化有多难”,其实农业现代化就算有什么难的,主要难处也不在农业上,而是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