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对越亲近的人发脾气

如题所述

因为他跟你越亲近,对你越好,你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觉得他对你的好是应该的
所以它一有一点做得不好的,你就会觉得他对你不好,因而才会对他发脾气【这只是我的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4

相比亲近的人,人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

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但面对家人,人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

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人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

扩展资料: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

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我们要奋不顾身地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大。

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1-12
你好,以下是本人观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很奇怪,对一个不认识的人,我们可以伸出援手,可以耐心解答,可是反而对自己越是亲近的人脾气就越大,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期望太过: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但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
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但是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放肆性心理存在: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这是我们对待家人的时候存在着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对母亲,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令人担忧的是,往往这种宣泄是通过非秩序沟通实现的。在压力下的我们,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我们在宣泄过程中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等的语言。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给家人却带来了伤害。如果家人对我们的伤害进行反弹,家庭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毁在了我们的放肆性上。
第三、单级思维:单级思维就是我们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状态下,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且不顾一切的要去实现,不实现就不罢休,死死的纠缠于这个目的,把自己陷入没实现就不能快乐的死巷子中走不出来。单级思维使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别人的身上。这种思维往往给我们自己和家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就比如,恋爱中一方会要求另一方说“我爱你!”另一方说,说什么呀,怪肉麻的。然后前者就拼命要后者说,然后自己就开始虚拟,他为什么就不能说声爱我呢?他是不是不爱我?最后越想越伤心,这就出现自伤现象了。严重的还可能向对方发脾气,闹矛盾,这就是他伤了。而可能事实是后者是非常爱他的,只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其实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明明知道伴侣不喜欢这种表达,但我们还逼着他一定说这句话,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那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他?如果我们真的爱他我们会尊重他的表达方式,而我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恰恰证明了我们不够爱他!
第四、自身压力无法排解: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我们要奋不顾身的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大。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但在家人看来,我们好像就是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这样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了。家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无法与我们更加深入的沟通,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的爆发,恶性循环。
面对以上现象,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内业人士提供几点改善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1、和亲人沟通过程中,注意避免省略式沟通,如果遇到了郁闷的事情,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哪怕家人没有办法帮到忙,但是长远来看增加了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自己的郁闷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认真的和家人一起讨论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如果真的可行,接受家人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同时将那些不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愿望筛选出来,得到家人的理解。
3、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一下想的不是很清楚,先停下来。到了睡前静心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又陷入单级思维,钻了牛角尖了呢?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太主观了呢?自己有没有考虑到家人的感受和客观实际情况呢?
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1-21

01, 关系的特性所决定

和父母、兄弟姐妹从小在一个屋檐下长大,我们潜意识知道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各自的性格都相互熟悉,我们可以不用在他们面前伪装什么,不用带任何面具,我高兴时就笑、委屈时就哭、不想说话时可以谁都不理。

但在朋友、陌生人面前,我们做不到不伪装、做不到真实的自己。在外面,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我们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小情绪,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跟他们相处,不敢怒、不敢言。


02, 放肆心理

在亲人面前,往往我们会更放肆,就如小宝宝在自己母亲面前。


穿越成了武大郎,狂啃50斤虎骨,开局就长高,妻子情绪失控了广告

米读小说

查看详情

每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烦心事,但我们不可能去对着同事、朋友去发泄,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另一伴无疑会成为我们发泄对象,只要家里稍微有点不合你心意的,你就会不自觉的冲他们发火。

我们认为我们的关系是最密切、最安全、最稳定的,我们的家也是一个相对包容的环境,即使我发脾气了,他们也会对我不离不弃,也能理解包容我的一切。但这种心理是建立在对家人的伤害身上,我们的宣泄让我们的压力得到了释放,但却给家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果同样遇到家人的心情也不好,那只会让矛盾越演越烈。


03, 对家人期望过高

我们总认为家人是最熟悉、最了解我的人,当碰到矛盾时,我们总会去抱怨“你一点都不懂我”“别人不理解我就算了,你怎么能不理解了”。可你不说,谁又知道你到底发现了什么事情呢?只是在那一味的抱怨、指责。

往往就因为我们对家人的期望过高,我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应该理解我、支持我,但我们却忽略了,理解和支持和是需要建立在充分沟通和了解的基础之上。


人最大的教养,是和颜悦色。

对陌生人的和颜悦色是礼。

对父母的和颜悦色是孝。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杨澜曾问周国平:“为什么我们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周国平答道:“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种教养”。

所以,对父母、亲人能做到和颜悦色,也是最大的教养。

一辈子很短,当我们踏入社会,我们离父母、兄弟姐妹渐行渐远,在有限的时光里,请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的相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17
与亲近的人相处时间长,对他的缺点看得比较清楚,发脾气也是让他改正。对陌生人还没有看到多少缺点,所以发脾气少。对自己的亲人有感情有过帮助,所以认为发发脾气,不能伤害太多。
实际上两人关心越好,发脾气闹矛盾的时候也越多。两个人间只有帮助不闹矛盾,是没有的。常常是一好一坏两样都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