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号有何用?依照什么取的?

如题所述

号,亦称别称、别字、别号,是中国文化中用以表达个人身份、志趣或特征的一种称谓。《周礼》中便有“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的记载。名与字多由尊长所赐,而号则不然,号最初是由个人自取,称为自号;后来,他人也会赠予称号,如尊号、雅号等。
号的用途与起源
号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用途,起源甚早,但直到六朝时期才逐渐流行。古代一些文人如葛洪、陶潜已有自号,但当时大多数人并不使用。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伦理道德的强化和文学的繁荣,文人开始讲究文雅,自号也逐渐盛行。至明清时期,由于文人范围的扩大和帝王的提倡,使用号的风气更盛。
自号的特点与取法
自号通常蕴含着个人的志向、生活环境或特征。具体来说,自号有以下几种取法:
1. 以居住地或环境为号:如陶潜因居住于五柳乡而自号五柳先生,李白因自幼居于四川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
2. 以个人的旨趣与抱负为号: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都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3. 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或奇言妙语为号:如辛弃疾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因甲寅年生而号甲寅人。
赠号的情况
除了自号,古人还有以他人的轶事特征、官职、任所或出生地、封号、谥号等为号的情况。例如,李白因其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被人们称为“谪仙人”,张先因其诗中多次出现“影”字而被尊称为“张三影”。
号的自由性与可变性
号因其可以自取或赠予,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和可变性。一些文人拥有多个别号,甚至达数十上百。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国后,使用号的风气有所减少,许多人直接使用真名或笔名。尽管如此,一些著名文人如鲁迅、王力等,仍保留有自号,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遗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