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这几个职称是怎么排列的

如题所述

几位先后的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可进入科举考试。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土后水平,有人说相当于院士一级。有书君认为,比喻虽然通俗、形象,实际上由于古今制度不同,考试科目差异,实际上并没有可比性。古往今来,那些莘莘学子,不管是求取功名也好,实现个人抱负也罢,均是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科举考试发展沿革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状元第一,进士,举人,秀才。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扩展资料:

科举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 ,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

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

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4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这几个职称排列顺序为: 状元>进士>举人>秀才 。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学考试我们称之为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成为了秀才并不等于就获得了乡试的资格,根据明朝史书记载,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举人:乡试中举的人,称之为举人。乡试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古代科举制度:

因为朝廷对于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重视,也让天下学子欣然向往。渐渐的,科举制度成为所有学子登堂入室的途径,他们渴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让自己名扬天下。

但是,科举考试并非只是一场考试,而是由很多场考试组成的,分别是县试,乡试,会试,殿式。县试是在各县府举行,考取秀才。乡试是在各府州举行,考取举人。会试由礼部举行,每三年举办一次,会试优异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别授予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说,只有在所有科举考试中胜出的学子才有可能获得功名。

由此可见,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只是科举考试不同程度的一种称呼而已,它就像一种学历的名称一样,与我们今天常说的高中,本科,硕士等等大致相同。

第3个回答  2022-08-12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不是职称,而是一个人的身份和头衔。就像大学生、工人、农民、职员、工程师等一样,都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标签。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身份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秀才等身份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最起码也能捞个进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不过,他们的名利地位都是从八股文里抠出来的,至于有没有真才实学,可就不一定了。

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解元、会元、状元都带有“元”字,即第一,居首位的意思。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科举积极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科举的弊端: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体现。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这些都是科举残留的痕迹。
第4个回答  2022-08-06

秀才, 举人 , 进士,状元(由低到高)

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叫举人举人,参加会试,考试通过叫贡士贡士经过殿试,殿试结果分三等(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至第一百名左右)(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