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

如题所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二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积极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但是,现在的数学教育中普遍出现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较差、不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提炼与概括。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和、差、平均等有关的事件,以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等的实际背景。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从“今日我当家”引入,通过给妈妈过生日送礼物谈起,在实际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出示: 这是学校东、西两个操场的平面图形,这两个操场 的面积哪个大?大多少?你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通过讨论,发现用重叠的方法,用面积单位去测量的方法都不太现实,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在他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提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即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学新知识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构建新知识的事实材料,这种事实材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起来感到头疼,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比较棘手的内容之一。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忽然想起孩子们写的数学日记中有几篇写的非常不错的,于是我抓住读范文的机会,创设出模拟比赛现场的情景,让学生们评比出写的较好的一两篇来,从而渗透了平均数的求法
于是我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一) 阅读几位同学的数学日记,请大家当裁判,他们两人谁写的好
(1) 学生各抒己见
(2) 有学生提出要像各种比赛一样每个人给他们打分再取所打分数的平均分
(3) 学生比较各种方法得出用平均分的方式来评判比较公平
(4) 学生怀着一种对同学的“亲情”参与活动,通过小组内活动、计算,很快得出了两个人比较的结果平均分较高的那个同学获胜。
(5) 同时也得出了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懂得了解答“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而且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与成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我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 以“春游”为话题,让学生利用与|“去多少人”、“ 租多少辆车”、“用多少元钱”等有关的各种信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些情境的创设,都能引发学生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存空间去发现新知识的“原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用数学头脑去思考,使数学知识在应用中得以深化。
三、拓展问题情境的时空,探索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如:。如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请学生先猜猜100粒米有多大的一堆,煮出的饭又有多少,是否够一个人吃。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可到底谁说对了呢?孩子们都积极地回家去试验,去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自然就把学生的学习带入了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又如我在教学《折线统计图》后,设计了让学生统计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并制成折线统计图,然后加以分析制定出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再谈谈你的感悟。这别样的作业,让学生们有了别样的收获,说它别样,是因为它贴近了生活。由于将研究的视角直接切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倍感亲切。制作统计图时特别的规范、认真,自我剖析时特别的透彻、深入,那些富含哲理的,彰显人生智慧的感言也自然生成、应运而生。他们由一张张折线统计图想到了“大海里起伏的波涛”、“变化不定的股市”、“努力前行的道路”、“闪闪发光的项链”;从一张张统计图中看到了“不求上进的心”、“学习上的高峰和低谷”、“心灵的灯塔”、“整齐的脚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学习成绩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宽广地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我们数学教师要通过提供背景、创造机会、模拟现实等途径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不是一句口号,也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