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女孩,每次犯错挨打之后过会就忘,完全看不出悔改之意,该怎么教育?

如题所述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用打骂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要懂得包容孩子,用爱去感染孩子,这样孩子才更愿意改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
女孩还是比较好教育的,最主要的是沟通,家长有时仅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可以借助老师和同学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想法,对症下药。
第2个回答  2020-12-24
这个时候就不要去对她们进行打骂,一定要给她们讲道理,通过相对应的方法从而让她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吧。
第3个回答  2020-12-24

谈该怎么教育之前,我先谈谈打孩子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吧(注意,这不是在吓你)。

如果你的教育手段只剩下了打了那么孩子未来包括他成年、成家立业之后因为童年的家暴也同样会给他带来深渊的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要么他也会变成一个这样暴躁的人,要么他会变成一个“受虐”倾向严重的自卑的人。

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中的女人结了三次婚,每次离婚都是因为家暴,但是人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你已经有过这种经历了但是你还会继续找“渣男”?

第三次的婚姻她的老公在一次家暴后内疚不已,认为自己出问题,所以去做心理咨询。而没想到的是这次咨询反而找到了这个女人总是找渣男的原因所在了。

原来是这个女人在童年的时候是嫉妒缺少父母关注的,那个年代大家也应该都能理解,父母不关心孩子是很普遍的。但是有一次这个女的发现只要她犯错,他的爸爸就会打她,而打完之后就会心疼她,让后就会去哄她……于是她就不断的通过这种犯错——被打的方式来换去父母的关注、关心。

结婚后被家暴换成别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都能想到,但是有人能想到她其实在“期待”家暴后的“安慰”吗?

当我听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心情特别难受——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遭受到的一些影响会改变他的整个一生。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会怎样怎样的,但是往往我们更容易、更多的是去关注他们的学习、事业,而在心理上的建设却是容易被忽略的。

更有甚者,我们常常还会给自己的行为冠以“都是为了你好”而强迫孩子接受、认可我们的行为,甚至是那些原本就错的离谱的方式。

我们可以往“最坏”的角度假设一下——孩子为什么被打之后反而会开心的玩耍,并且表现出一副根本没往心里去的样子?

结合上面的那个例子,难道不让人感到害怕吗?

没错,正常的结果应该都像我们想象那样,孩子应该或者害怕,或者伤心,或者去改正……总之都不应该是一副开心的样子,不是吗?

那么原因最有可能的我认为有三个:

1、孩子的心真的很大,属于神经大条的那种,所以情绪来得快走的也快——你信吗?

2、孩子其实挺“期待”被打的……也许他觉得这样才说明父母是在乎自己的,也许他觉得这样父母就能多关注自己一下,也许他更喜欢看父母为他焦虑、焦躁时候的样子……

3、他早就习惯了被打……

无论是哪种,我认为这都是非常不好的信号,父母有必要深思一下是不是问题出在了我们自己的身上!

为人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早日成人、成才,但无论是成人还是成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这个成长过程并非只是孩子自己的正常过程,又何尝不是父母们的成长过程呢?

当父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打、骂都已经能让孩子“无视”的时候,我认为父母这个时候不应该是生气,不应该是再去想什么办法“收拾”孩子,而是应该去好好地观察甚至是咨询一下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表现,而这些表现又是否有可能进一步的恶化。

如果有,而我们做父母的却还在想发设法的去让孩子听自己的,那么知道到底是为了孩子好呢还是只是为了让自己“省点心”?

“讲道理”是最容易但是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道理”本身孩子是能够认同的,但是在孩子的行为中可能却并未得到体现,所以一些比较急躁的父母就会认为这样不够“效率”,反而不如打骂一顿来的高效。

但是“道理”是可以进入内心的,今天他不能够去完全按照“道理”去做,明天孩子却有可能把这些道理用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去,而打骂呢?终究只会留下“伤”而已。

那么到底怎么跟孩子讲才会有效果呢?

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放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关心我们的孩子、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但是他们却并不领情,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孟子告诉我们那就回过头来从自身找找问题——凡是我们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时候,都应该先从自我反思做起……

放在孩子问题上,我的建议就是跟孩子“共情”,或者说是“同理心”。

家长不要总是拿成人的思维、成人的能力以及成人的习惯来去要求孩子,例如总是指望跟孩子说一遍、两遍孩子就能够都记住然后不再犯,跟不要指望“说过”就以为这“记住”……而是应该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能力、习惯去思考一下自己怎样说孩子才能够更好地接受。

如此父母会真的发现自己开始“懂”自己的孩子了,也会发现自己真的能够在“嬉笑怒骂”间就把问题解决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太过着急了!

孩子一次不行,那么我们鼓励他再来一次,这次没做好,我们就告诉他我们相信他下次能做好……

比起孩子的改变,“悔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