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使用了诸葛亮的什么妙计,差点灭了清朝?

如题所述

诸葛亮,我们都很熟悉,这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一生妙计无数,被《三国》吹上天。我们熟悉的就有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的火攻、空城计、死诸葛吓死活司马等等。

其实,诸葛亮何止后知五百年,简直已经算到千年后的事情了,比如明朝刘伯温身上就发生了一件怪事。


民间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所以,刘伯温对诸葛亮很不屑于顾,为了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厉害,他决定寻找诸葛亮的墓穴。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墓无人知晓。诸葛亮死前命四个大汉抬着自己棺材向南走,一直走到绳烂杠断,才就地安葬,所以千百年来无人知晓诸葛亮真正的墓穴所在。

别人不知道,不代表刘伯温不知道,刘伯温比诸葛亮更擅长风水,经过苦苦寻觅,终于发现了诸葛亮的陵墓。


此时,刘伯温得意洋洋,心里想:诸葛亮有我厉害?

不过进入诸葛亮的墓穴后,刘伯温得意不起来。刘伯温进入墓穴后,发现墓中有七口大缸,大缸由一根绳连着一盏油灯,其中六口大缸已经油尽,只有第七口大缸里尚有一些残油,维持着油灯不灭。

当刘伯温走近第七口大缸,突然发现缸上有一行小字:伯温伯温,速来添油!


刘伯温长叹一声,还是诸葛亮厉害,我不如啊!诸葛亮不仅算出自己千年后会来,还能精确到灯油将尽之时!

当然此事顶多是小说家之言,在民间流传,不过下面这个事情,确有其事。


众所周知,清朝最后能够顺利入关,完全在于吴三桂,他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随后清军成了中原的主人。所以,吴三桂功不可没。因此,清军入主中原后,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封地云南,割据一方。

然而,吴三桂始终是清朝的心腹大患,除掉吴三桂是迟早的事情,而吴三桂自己也有野心,不甘心被人宰割,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公元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可喜发动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藩王与康熙皇帝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8年的大规模内战。

三藩之乱爆发时,康熙皇帝还是个19岁的毛头小伙,没有任何军事斗争经验。但吴三桂就不一样,他已经61岁了,而且久经沙场,身经百战,老谋深算。



面对十几岁的小娃娃,吴三桂采用一千年前诸葛亮的一条妙计,差一点灭了清朝,把康熙逼上绝路。

我们知道,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和刘备隆中对,为刘备提出了一条北伐曹魏、夺取中原的规划。即蜀汉应该同时占据中原以南的荆襄地区和中原以西的关中地区。



因为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然后以这两地为出发点,兵分两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一路从陕西出兵往东进攻中原,一路从荆襄地区出兵往北进攻中原,两路形成钳形攻势,让曹魏左支右绌,则中原可得,天下可定。


而吴三桂刚开始就是诸葛亮当年的战略。他兵分两路,自己率领大军,从西南一路南上,直扑北方。他心腹干将王辅臣在西北的平凉地区起兵进取关中,准备从关中出兵,一路东进。

此计一出,吴三桂一方完全占据战场主动权,大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康熙帝完全手足无措,陷入被动,各地清军连遭败绩,清朝大局迅速恶化。


当时清朝本来入关就不久,反清复明的势力一直蠢蠢欲动,现在吴三桂这么一挑动,于是“天下震动,人心动摇”,而且形势一度简直大好:罗森等人在四川响应,孙延龄在广东响应,南明郑氏政权也从福建登陆。清朝统治面临覆灭的危机。

本来吴三桂可以说是一手好牌,谁知他又出了一个昏招。公元1677年,吴三桂已经几乎完全把长江以南半壁江山收入囊中,十几万大军饮马长江,只待吴三桂一声令下,就可渡过大江进取中原,给康熙致命一击。


而且康熙那边,人心惶惶,风声鹤唳,乱作一团,豪绅富户日夜转移财产合家出逃,清军中的逃兵也日渐增多。康熙已经陷入绝望状态。

谁知吴三桂此时却突然变了主意。他放弃了诸葛亮的那条计策,转而打起了“划江而治南北朝”的小算盘。


他进抵湖北松滋后,竟然就地修整长达三个月,失去了趁乱直捣北方的良机。然后,吴三桂与清王朝,就进入了拉锯一般的相持时期。

结果让清军有了喘息的机会,清军陆续消灭了西北东南的叛乱,导致势头最猛的吴三桂,反而成了光杆司令。


现在主动权完全落到了康熙手中,于是康熙集中优势兵力在南线发动反攻,最终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功亏一篑,彻底失败。清朝度过了入关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

与其说吴三桂厉害,倒不如说诸葛亮厉害,一条妙计,吴三桂使用差点灭了清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