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中央集权制包括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吗?

、“皇帝”名称的由来:(参见教材P9“历史纵横”)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注: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文选·东都赋》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五帝,按《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另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皇帝制度:
(1)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2)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3)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如阳陵虎符。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3、中央官制——三 公九卿制
(1)设置及职能:

中央——“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地方—— “九卿”:指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等。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2)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评价: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历史根源、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位终身制与皇位的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便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历史根源:a.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b.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c: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
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来说能更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意义: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参考资料:http://zfyzyfy.blog.163.com/blog/static/86195032201010201295329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8
补充下 有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统一度量衡 建立起从咸阳直通四面八方的直道 便于交通和军队的调动。
第2个回答  2011-03-07
你说的是百度上的说法吧,我记忆里应该是
第3个回答  2011-03-08
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和郡县制。
皇帝制是由秦始皇嬴政创立的,其自认为功劳比三皇五帝还大,所以自称皇帝,又希望自己的帝业能千秋万代,故自称始皇帝,其后依次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三公九卿制是秦早在商鞅变化时期就初步形成的一套中央机构,只是其成型时期是在秦统一六国后。
废除分封制,改立郡县制是由李斯提出的。
第4个回答  2011-03-11
1,皇帝制度
皇帝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秦始皇—嬴政
2,中央官制
中央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劫、太尉—尉僚。
地方 九卿: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人物不详)。
第5个回答  2011-03-12
包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