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那位好心人帮帮我啊!
帮我找一篇百度不常见的文章
谢谢啊!!
千万不要百度常见文章

《三国演义》记述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经历了五大时期,即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朝廷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到群雄联军讨伐董卓,虽然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也被吕布杀害了。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和公孙瓒,江东孙策的崛起,中原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斗争。三分天下……
时势造英雄,三国英雄更层出不穷。
关羽——“神威能威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英雄本色。他单刀赴会,降汉不降曹,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伤,华容道义释曹操,……无不将关云长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虎闹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是人呢?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权利富贵将会一涌而至。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坡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城,携永,凝重……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他唯才是用,呈现出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他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观沧海》、《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等不朽诗篇。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的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消极情绪。
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才略智慧。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把智慧发挥到极致。更难得的是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只靠俸禄为生。他严于律己不以权势谋私利街亭之役,马骥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成也萧和,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他事必躬亲以至于他过度操劳而早世,蜀国才会在他死后没有可用之才,遭灭顶之灾。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弘毅宽厚。他为人不太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不爱读书却喜欢结交豪杰,而且善待下人、百姓,有传说曾因其仁德而感动了一位刺客,放弃杀死自己。虽然不及曹操的雄才伟略,可他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伏龙诸葛亮出山建立了蜀汉政权,更有凤雏庞统,将才谋臣无数。黄巾起义时,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成为异姓兄弟,一同剿除黄巾,立下功劳被任免为安喜县尉。董卓乱政之际,他随公孙瓒讨伐董卓,三人在虎牢关战败吕布。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荆州,不久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但他过于重情义以至于在关羽战死后病倒,几乎是一病不起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蜀国从此也一蹶不振。
数不尽的三国人物,数不尽的英雄。用兵如神而阴险诡诈的司马懿,可以与诸葛媲美却急功近利英年早逝的凤雏庞统,文筹武略风度翩翩却心胸狭窄的周公瑾,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刘备,强挚壮猛又不失才华的赵子龙,勇猛善战的张飞、许楮、典韦,虽老尤勇的黄忠,长厚的鲁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4
买本三国开头都有读后感
第2个回答  2011-02-14
随便找一个人写一写他的性格,对其平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