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诗,为何尾联不押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4-09
你用粤语试试 肯定押韵
第2个回答  2015-04-21
如果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韵,此诗确实“不押韵”。
但杜甫是唐代人,应该按当时的音韵去衡量。
据南宋人刘渊依据唐诗用韵情况所作的《平水韵》,此诗又是押韵非常工整的,《登高》这首律诗的原文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律诗要求在偶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但韵律工整的律诗第一句也押韵。该诗的韵脚“哀、回、来、台、杯”,都在《平水韵》的平韵-上平-十灰里。上平-十灰的韵脚字有: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第3个回答  2007-04-04
平水韵--上平十灰部: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古代有很多字的读音与现在普通话读音不同,甚至韵部相关很大,但是如果你是南方人,用自己的家乡话念诗更合古代读音,比如闽南话、粤语的读音与古代读音基本相同。
为什么普通话读音与古音有很大差别,原因是普通话实际上是胡普,即少数民族的普通话。元、清两朝中国分别由蒙、满两胡统治,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但是因为汉语比他们的语言优异得太多了,客观环境使然(比如皇帝居住的北京城有很多东西是他们前所未见的),不得不使用汉语学习汉语,但是他们学习汉语就如同我们学习英语法语等外语,不可能学得跟我们一模一样,所以就成了现在只有四声的普通话。很多人认为普通话是一种幼稚的语言,比起古语是落后多了,古音共有九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还有一个中入),所以南方人说话声调比较高,因为他们说话就等于唱歌。成王败寇,这个残忍的胜败法则落到文化方面足以使王寇二者都遭后世万年辱骂。有学者认为元朝后入声部的消失是此后中国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原因,此说不无道理,因为声部的消失造成同音字的增多,使人的信息接收效率下降,思维较从前迟钝。而中国的南方比北方经济优越也正是因为南方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能偏安一隅,文化及语言方面未受多大影响,而北方地区的方言多与普通话无异的原因。

附:如果不会比喻就直白讲理比较好。有好句可以不押韵,但没有哪个诗人做律绝的时候敢随便违反律绝规则的,如果实在觉得无韵可押他们会选择“拟古诗体”(在平仄押韵皆无严格要求)。特别是唐朝,平仄韵脚都极严格,稍有出入会被人笑掉大牙的,有几个诗人敢认为自己的诗好到可以不押韵的。
第4个回答  2007-03-21
有个时候为了文章的好,不押韵也是有可能的!请问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在打扮好后有必要再给自己织一条有损形象的辫子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