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其一)的写作特色

不用太多,100字左右即可
再加一个陶渊明移居其二的写作特色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杂诗》其一)

  杜甫风格“沉郁顿挫”。诗圣深沉敏锐的洞察力和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苍老遒劲的笔触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带来的忧郁色彩;忧愤深广波澜壮阔而又以含蓄蕴藉的手法表现;从音韵角度多用闭塞音而成其沉郁。
  老杜诗歌“表现民间的的实在痛苦,社会实在问题,国家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还有闻一多先生对老杜诗歌的精辟概括:“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无文学,魏晋六朝时期有文学而无良心;杜甫则文学良心兼备”。

  陶渊明《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陶渊明自晋义熙元年(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在今江西九江)后,曾有一次移居。据宁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中为《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作注说:“按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即火灾),越后年,徙居于南里之南村。”按“戊申”为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越后年”当为义熙六年。《移居》诗应写于此时,渊明年四十六岁。

  原诗共二首,虽均为表述移居后与南村邻人相得无间、交往过从的乐趣,又各有所侧重。第一首大意谓新居虽是陋室,破旧低矮,所幸南村邻里大都心地纯洁,性情恬淡,彼此晨夕过从,谈古论今,相处甚欢。第二首,就是我们这里介绍的“春秋多佳日”这一首,转写移居后在南村的日常生活,即在与邻人融洽相处、经纪衣食的情况下,农忙时奋力耕作,农闲时随兴往来,无限欣快舒放,从容自得。

  开头两句,可以视为诗人半耕半读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前一首结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自然延续。“春秋”应含一年四季,“佳日”则亦兼及农闲之时。“登高赋诗”正是诗人的本色。

  接着“过门更相呼”以下六句,用朴素自然口语化的句法,如实地描述了诗人在南村与邻人们农忙同耕,农闲共乐,有酒相呼,言笑无厌的和睦欢愉的生活情景。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密切结合,融会无间,给人一种十分纯真明朗、生动欣快的艺术享受。

  最后四句,又转入说理,直道出一条人类赖以生存蕃延的谁也无法逾越的真理,用以结束全诗。正如苏轼在《题渊明诗》中所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主理之诗历来虽受到某些评论家的非难,惟此则为全诗绝不可少的笔墨,又当别论之。

  综观全诗,与渊明所写的其他田园诗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情、景、理三者的巧妙交融,高度结合,从而达到了一般诗作难于比拟的浑融深厚、情真趣浓的艺术境界,久久脍炙于人口。至于语言的古朴无华,铿锵悦耳,亦与诗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恰相适应,体现出诗人田园诗中所具有的平淡自然的共同风格,千馀载之下,仍值我们的欣赏与学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0
错,得用200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