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话什么意思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鲁迅所说,意思是说人要是遇到困难就只能在沉默中爆发从而博取一线生机,不然就是屈服了也还是会屈辱的死去。

出处:

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原文: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赏析: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怒控诉,意思是说,一个民族之所以衰亡,之所以如此被压迫而默无声息,正是由于反动派的残酷迫害所致。那么怎么办呢?沉默下去吗?不!决不能让中华民族在沉默中灭亡!这里运用两个“沉默呵”,感情沉痛、激越。

“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个选择复句,用“不在……就在”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这里实际上是召唤人民不要在沉默中灭亡,而要在沉默中“爆发”,也就是号召人民起来对反动派斗争。‘这一小段,特别是最后两句,它本身就是作者强烈革命感情的水山式的爆发,给人以极大鼓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

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后又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这起事件直接导致段祺瑞政府倒台。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记念刘和珍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人生,有许多的能说与不能说,不说时,就被叫做沉默.沉默是金,这确实是至理名言.但是,总不能让整个世界沉浸在死寂中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哪里来得明亮?便会是那一颗小小的星星,在四周的平凡中划过夜空,拖着长长的悲哀.带着遗憾离开.若是在夜空中发亮,那么,便是那一轮明月,照亮幽幽的流星.
爆发与消亡,仅仅是一念之差,仅仅是自由与禁锢之间那一条淡淡的银河.
这是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
“惨象,以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面对整个中国民众,他们沉默,他们漠然地对待刘和珍等青年学子的灭亡,他们甚至把这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是当时中国的民众。
刘和珍等,便是在沉默中爆发,而愚昧的民众,便在沉默中灭亡。
PS:转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06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直白的讲,就是:遇到一些外力障碍,只有两种结果,一,爆发性的克服外力,从而突破,新生;二,一再的忍气吞声,最终被同化,消逝,灭亡。
第3个回答  2018-03-19
人生总会有不可遇见的重重阻碍与困难和欺辱。这种时候要是不选择在坚强的面对运用自己现有的力量去创造机遇而消灭困难阻力和屈辱,就只能被困难压死屈死而灭亡。所以说人要是遇到困难就只能在沉默中爆发从而博取一线生机。不然就是屈服了也还是会屈辱的死去。
第4个回答  2011-02-06
出自鲁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