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常规教育

如题所述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抓常规训练;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扩展资料

常规教育的意义

常规教育对于保证幼儿健康和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学会适应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幼儿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给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幼儿一生健康和谐发展都是有益的。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没有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散精力维持各个环节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反之,一个班级建立了细化、完善的常规,形成一个自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

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常规培养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幼儿园一日常规是幼儿成长、学习的基础前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幼儿常规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31
常规教育:
进校:穿戴整洁重仪表,上学路上不打闹;备齐用品不迟到,相互问候有礼貌。
早读:勤奋好学争分秒,贵在自觉效率高;语数英语隔天读,书声琅琅气氛好。
升旗:升旗仪式要搞好,热爱祖国第一条;齐唱国歌感情深,肃立致敬要做到。
两操:出操集队快静齐,动作规范做好操;每天眼操做两次,持之以恒视力保。
上课:铃声一响进教室,专心听讲勤思考;举手发言敢提问,尊敬师长听教导。
课间:课间休息不吵闹,文明整洁要做到;勤俭节约爱公物,遵循公德很重要。
自习:各门功课要学好,遵守纪律最重要;预习复习要自觉,环环相扣才生效。
作业:审清题意多思考,合作探究不可少;簿本整洁卷面好,保质保量按时交。
活动:科技文体热情高,体魄健壮素质好;思想觉悟要提高,班队活动少不了。
生活:爱惜粮食要记牢,节约水电要环保;服从管理加自理,遵守纪律觉悟高。
离校:值日卫生勤打扫,按时离校门关好;横穿马路别乱跑,交通法规要记牢。
目标:日常规范要记牢,行为习惯常对照;同学之间勤勉励,道德情操修养好。
第2个回答  2011-03-03
我们老师叫我们做这个班会,可怜,
1、教育学生遵守班规、校(教)纪。

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拼搏向上。

3、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2-22
人与人之、物与物、事与事,人事物三者建构成了社会。在社会中,人是社会的的人,需要形成一定的规则,慢慢的制定成了一种制度,并受到一定制度的约束。只有遵守了制度,人才是自由,否则就会受到制度的制裁,变成不自由。
幼儿由家庭的个体到幼儿园集体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而小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里,他们将真真切切的感受怎样在集体中学会生活,学会遵守制度的约束,集体纪律的制约。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幼儿必须遵守的、形成的各种良好习惯,就便成了“常规”。 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幼儿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给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幼儿一生健康和谐发展都是有益的。那么,怎样在小班建立良好的常规,我们有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常规意识
当幼儿刚入园时,有的幼儿会感到很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有很多的原因,如离开父母的不安全感、不自由,对于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老师说“不行” 需要不能满足等。这时候,怎样更好的利用这段有利的时期去建立常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幼儿的不安全感是因为他对老师的不信任,老师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和信任,所以“爱”成了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情感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里,他们会慢慢的感受平等、满足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高于生理需要之上的高层次需要)。
其次,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部分幼儿会感到不自由、老师怎样给幼儿一个轻切、轻松、快乐和自由的理由,蹲下来在耳边说说悄悄话,给他们温暖的搂抱,鼓励的笑容,甚至孩子一样顽皮的丑态。当然光靠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消除一些不利的因素,老师就象一个魔术师,通过夸张的肢体、变换的面部表情、变化莫测的挥动着魔术棒,让孩子们永远都感到新奇,充满想象。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情绪愉快,知道老师象妈妈一样爱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听取与遵从老师的建议,会自觉甚至不自觉地遵守那些有益于自己和整个集体进步的规则制度,慢慢的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
二、规范、明确规则是基础,细化、强化规则是保障,步调一致,均衡发展
怎样规范、明确常规。首先老师心理要有明确的目标,这要求老师之间要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目标一致。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有效的去实施。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应对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规则,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细心的指导,建立常规。如,在生活活动的进餐中,告诉孩子1、保持安静。2、吃饭时,右手拿勺子,左手扶碗,骨头放在盘子里,保持桌面干净。3、不要挑食,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4、离开时,把椅子轻轻放在桌子下,轻轻放碗和勺子;5、吃完后簌口擦嘴。
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提出这些规则,1、坐姿端正;2、眼睛望着老师,积极动脑筋回答问题,老师请发言要大声,注意倾听;再如,在户外活动玩滑梯时,可以提出这样的规则:1、不推不挤;2、只能从别的地方上去,只能从滑梯道坐着滑下来;3、滑梯道口不能站人。有了这些要求的提出,规则的制定,幼儿就知道自己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所以,老师也可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制定本班的一些规则。这样,可加深幼儿记忆,更加自觉遵守他们自己亲自制定的规则。
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具有的差异性,年龄的身心特征,特别是在实施建立常规的初期时,要细心的去指导、示范,对于经常违反规则的孩子,应该强化动作,并且由于孩子本身具有的一些破坏性行为,必要时加以小小的惩罚,不能玩玩具,抱着“谈话”,反复的建立规则意识, 再强化动作。 对于这种个体我们应该坚持,不能放弃,步调一致、均衡发展,否则其他的孩子就会去模仿,影响整体,最后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三、坚持多元信号传递,建立良特色化的班级常规文化
在班级的常规文化建立中,以怎样的方式向幼儿说明这个时间段做什么,下个时间段做什么,我们要以方便、统一,易实施为基础,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坚持多元的信号传递。归钠成以下四种:(一)一种是发出指令,口头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指令信号。(二)一种是利用音乐,我们叫音乐 信号。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方式,如放简单、熟悉的音乐(也可弹奏)根据时间的长短合理的安排 ;在上教学活动时,可以弹奏节奏快的音乐。这些不同性质的乐曲让幼儿很清楚地知道在该做的事情同时享受音乐的熏陶,提高对音乐的欣赏与鉴别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三)一种传递信号的手段,我把它叫做“文字信号”,即是用文字符号来向幼儿说明活动内容。如,小孩吃饭的图画来说明进餐时间到了;用孩子跑步的图画来说明体能活动的进行;用孩子拼搭积塑的图画来说明工作与游戏的时间到了等等。在利用文字信号传递信息时,可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能力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小班、中班幼儿可采用图加文的方式;大班幼儿则可尝试用全文字的形式说明,能力特强的班级还可用双语的形式。(五)利用肢体语言进行传递,我们叫“肢体信号”,如提醒幼儿不要讲话时,可以用食指放在嘴边“嘘!”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
这几种方式,可以相互融合,根据各班的特征,扑捉幼儿感兴趣的点,采取最有倚的方式,建立各班的特色常规文化。这样做起来才会让老师的嗓子得到一定的解放,从而时时感到轻松、愉快,富有乐趣。

常规的建立与稳定需要坚持、长抓不懈。良好的习惯不是在幼儿园才能形成的,也不是在幼儿园才这样做,它的形成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受益。我们需要与家长协调一致,有效的沟通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幼儿健康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