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弃医从政的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一)异域中成长的爱国者

孙中山,谱名德明,幼名帝象,号日新,稍长后取名文,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所狭小的泥砖屋里。

翠亨村邻近澳门,背山临海,仅有六七十户人家。

孙文有一兄,单名眉(1854-1915),字德彰;一姐,名妙茜(1863-1955)。

由于孙文在日本从事革命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遂被通称为孙中山。

孙中山的祖上世代务农,父亲孙达成(1813-1888)原是贫苦农民,当过鞋匠,做过更夫。

母杨氏(1828-1910)。

孙中山6岁时即参加劳动,打柴、养猪、放牛,9岁才入村塾读书,所以他后来自述“生而贫”,“某也,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

孙中山出生的这一年年初,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一柱”、康王汪海洋在广东嘉应州战死,太平军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被消灭。

孙中山幼年时常在住屋门前的老榕树下,听参加过太平军的老农冯爽观讲故事,对洪秀全很敬慕,说:“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啦!”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原在地主家做长工,后来到太平洋上夏威夷王国的檀香山垦荒。

檀香山又名火奴鲁鲁(Honolulu),位于瓦胡岛的东南海岸。

在夏威夷语中,意为“屏蔽之地”或“屏蔽之湾”,因为早期盛产檀香木,而且大量运销中国,故被华人称为檀香山。

在当地,孙眉开办牧场、商店,逐渐发展成为华侨企业家。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十三岁,随母亲离乡到檀香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在当地,孙中山先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意奥兰尼学校(IolaniSchool)学习英文。

早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法国就将民主制度带进夏威夷,王国开始出现议会制度。

因此,孙中山能在学校里比较多地接受新思想。

同学问他为何还拖着辫子,他回答:“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

并且这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十六岁时,孙中山毕业,改入岛上的最高学府奥阿厚书院(OahuCollege)就读。

这所学校为美国教会所办,比意奥兰尼学校解放,孙中山能系统地接受西方政治和自然科学教育,逐渐形成新的世界观。

孙中山痛感檀香山的教育和国内迥然不同。

课余,他常向同校的中国同学倾诉衷曲,立志“改良祖国,拯救同群”。

后来孙中山回忆这一段经历,自称“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

1883年(光绪九年)孙中山因企图受洗,加入基督教,被孙眉责令回国。

(二)境内外的两重天地

孙中山归国途中,先到香港,再搭船回乡。

途经中国关卡,亲身体验官吏的刁难和勒索,使孙中山备感中国和檀香山之间的差异。

回到翠亨村后,孙中山因与村塾同学陆皓东毁坏北极庙神像,不能为世俗所容,到香港拔萃书室读书。

其间,与同学谈太平天国史迹,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命。

年底,加入基督教。

次年三月,转学中央书院。

1886年(光绪十二年),进入广州博济医院学医,在同学中结识三合会会员郑士良。

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

孙眉听说弟弟毁坏神像及加入基督教,命其返檀,加以责打。

孙中山不仅不服,反而将孙眉书房里的关帝神像扔进厕所,毅然重返香港。

在香港期间,孙中山见到当地市街秩序整齐,建筑宏美,社会进步,与故乡情形迥异,自念两地相距仅五十余里,何以成为两个世界?他问自己:“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他想为家乡做点小规模的改良工作,如修桥、铺路,但是,困难重重。

求助于县令,县令深表同情,但不久更换,新县令花5万元买得此职,自然无心于此。

求助于广东省,省里的官僚比县里更腐败。

他多次动念,想上书清廷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指陈时势得失。

这一时期,他与同学陈少白、尢列、杨鹤龄结交。

四个年轻人都敬慕洪秀全,相与纵谈革命,被人戏称为“四大寇”。

1890年(光绪十六年),他曾与陈少白共同研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

同年,他写信给乡先辈,曾任清廷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正退休在家的郑藻如,提出鼓励农民、劝戒鸦片、兴办学堂等三条意见,显示出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远观历代,横览九州”的才识。

1892年(光绪十八年),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先后在澳门、广州两地行医。

他医术精湛,名噪一时,有一年的收入竟高达万元之多。

但是,他总觉得,医术救人,所救有限,世上最大的权力是政治,政治既可以为“大善”,也可以为“大恶”,中国人的苦难均源于“不良之政治”。

因此,他决心弃医从政,改“医人”为“医国”,“改革中国之恶政治”,“锄去此恶劣 *** ”。

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即萌发“倾覆清廷”的念头。

1893年(光绪十九年)冬初,他在广州城南广雅书局南园的抗风轩内召 *** 议,商议成立一个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的团体,不过,参加者很少,仅有陆皓东、郑士良、尢列、程奎光、程璧光等人。

当时没有确定名称。

后来有学者认为应将之视为兴中会的发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