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诸葛亮临死前各留一计,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其实都留下了对应的计策,而这个计策就是我们所说的安身之计。什么叫安身之计呢? 常规情况下来讲,就是古人对于墓葬的先天信任,认为自己死了就要找一个风水好的地方。

但是这种所谓的风水好与不好,以及当时那个年代所认为的某些东西其实很容易被归类到迷信这个板块儿。在这样一个板块当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作为死对头,似乎又来了一次比拼。

在这一次比拼中,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也有一些人认为司马懿谨小慎微,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之前留下了怎样的计谋,为何后人会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呢?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死亡于公元234年,尽管诸葛亮的年龄不是很大,但是放在古代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的话,尤其是在三国乱世的平均年龄所衬托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的寿命其实还是很长的。 在诸葛亮的人生当中先后担任过蜀国的一些官职,最终他成为了蜀汉的丞相。

刘备最开始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给刘备做了一系列的预估,包括但不限于刘备接下来要怎样去做,事实证明三顾茅庐之后的隆中对虽然未能全部按照诸葛亮最开始的计划往前走,但是整体来看相差也不是很大。

而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可是因为自己的二弟、三弟之死都和东吴有着密切联系,再加上东吴这个滚刀肉,背地里给自己捅刀子,让刘备心生不满。

于是刘备决定讨伐东吴,顺便的再把荆州给抢回来。可是这一次刘备却失了算,不久之后白帝城托孤,整个蜀汉诸葛亮的身份地位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接下来的事情好像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诸葛亮掌握了实际权利,而当时刘备其实也埋藏了一个心眼,那就是防止诸葛亮做大。把当时的文官权利和武官权利一分为二,可是诸葛亮几番运作下来直接就取得了所有权利。

而当时的阿斗也没有明面上制止诸葛亮,诸葛亮率领着部队一而再再而三地讨伐曹魏,这也就是所谓的六出祁山。

可是在第六次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明显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态不对劲了,如果再这么硬撑下去的话,保不齐就灰飞烟灭。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续命,而在续命的过程当中当然这件事情是否是神话,或者是否有着某些猫腻,咱们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最起码一部分野史资料表示魏延在这中间打断了孔明续命的计划。

不久之后诸葛亮去世,而诸葛亮在去世之前曾留下遗言,那就是自己的安葬之所。可是与其他的官员也好,与其他的富贵人家也好安葬有所不同。诸葛亮似乎并没有直接表明要把自己安葬在哪,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谨小慎微之处,也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在忌惮。

诸葛亮为什么会有所忌惮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发动了无数战争,包括但不限于东吴和曹魏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如果诸葛亮安葬在某一个地方,并且大家都知道的话,那么诸葛亮恐恐怕死后都没有安宁。

还有一些人认为:诸葛亮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打一个马虎眼,这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安葬在哪里,毕竟自己本身就是躬耕于南阳之人,那么死的时候,也没有必要轰轰烈烈。

于是诸葛亮命令自己身边的抬棺者,并且告诉他们,你们这几个人抬着这个棺材一直往南走,什么时候这个绳子断了,你们就地埋下就好。可是针对于这件事情 历史 上又衍生出来了不同版本,我们先拿出其中一个版本来讲讲。

那就是这4个抬棺之人,他们抬到某一个地方见这个绳子还是没有裂,就私下把这个绳子给割开了,割断了之后就地掩埋。埋了之后回去,刘阿斗觉得时间不对劲,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于是严刑逼供,这4个人死不认账,或者这4个人已经认了账,最终被阿斗给杀掉了。 至此,再也无人知道诸葛亮的埋藏之所当然,针对于这件事情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目前来看,仅仅是流传于野史之上。

相对而言,司马懿就要厉害的多,简而言之司马懿无论是从寿命的程度,还是从自己中达到的势力关系来看,都要压诸葛亮一头。

但是因为司马懿做的事情太不耻了,或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导致司马懿在整个 历史 圈子里面的名声并不是非常好,出生于公元179年的司马懿死亡于公元251年,这算得上是非常长寿的一个年龄阶段了。

毕竟即便是放在现在来看,司马懿活到70多岁,这已经非常够本了。 而且司马懿的长寿在一定程度上熬死了曹操家族里面的几代皇帝,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后代铺路奠定了基础。

但即便如此,长寿并不意味着长命百岁,也不意味着长生不死。司马懿也有老去的那一天,传说在司马懿去世之前已经估算好了日子,觉得自己坚持不住了,于是便把自己的陵墓安排在了某个地方。

安排在某个地方之后,他做了以下几点约束,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抬着自己棺材的那4个人必须早上出发,出发之前必须喝某种东西,导致他们没有办法见到第2天的太阳。 当然这一点的话就不用多讲了,毕竟这一点本身也是野史记载,至于真实的 历史 信息无从得知。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家都知道了司马懿的安葬之处。当然,司马懿也做了一些猫腻,为了防止大家打扰自己,也为了防止某些出人给自己的陵墓做破坏, 所以当时司马懿命令当时人一分为七,队伍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目的就是为了混淆事非。

其实大家会发现:我们之所以了解司马懿也好,之所以了解诸葛亮也好,很大程度上是从三国演义当中了解的,而不是从三国志当中了解到。

这也为之后的事情埋下了伏笔和铺垫,在之前的时候我就曾经说过:三国演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能够近距离的了解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的时期,但是这种了解也仅仅是在三国演义上的了解而已。 这种了解可能有所侧重,也可能有所偏心,我们会依据于作者的某些描述,更加不客观、不冷静的分析三国当中的某些人物。

比如我们一提到刘备就是忠善之人,一提到曹操就是奸诈之徒,但真实的 历史 怎么样,我们依然需要拿三国志来看。 可是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非得把三国志拿出来逐字逐句的来讲,本身意义不大,而且价值似乎也不明朗。

但无论如何,司马懿的后代篡权导致晋国的建立,并且晋国的乌七八糟,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给司马懿抹了黑,也给司马懿的名声折腾的乌七八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