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极为什么不把关口当朋友

如题所述

因为,京极和关口的友谊到底是怎么维持下去的?从姑获鸟开始,京极还会请关口喝茶,认真跟他聊天,之后,随着事件的展开,关口被卷入然后抑郁症发作,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似乎京极对关口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了。关口说京极从来都只介绍他为“熟人”,而不是“朋友”,这在姑获鸟之后的几本书都有提及,到了阴摩罗鬼,京极也直言关口说话“呻吟、口齿不清”。涂佛中关口被误捕,遭受刑讯自我崩溃,而京极堂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表现出一个朋友应有的焦急,而是相当的理性,并不急于解救关口,等到关口被放出来,真是凄惨得一塌糊涂。

京极堂如此残酷对待关口,说不定一些读者已经在心中默默感慨,果然只是个“熟人”的程度,根本没有把关口当朋友么。如果这样想,就木有人疑惑么:“关口怎么忍受把自己叫做猴子,轻蔑自己的朋友们”,或者“京极怎么还和关口这么个一塌糊涂的人来往”,“肉彦为何会创作关口这样一个一无是处到处被人轻视的角色”。

对此,我有一些感性的个人理解和理性的个人分析。

感性角度而言,也许对关口这样不假辞色,有些轻视的态度反而更利于关口的精神健康。从书中也能看出,关口的多次内心独白,都表明他是个极度自卑的人。他不停的用“低下、卑劣、一无是处”这样的词汇形容自己,这全部都是他的自我评价,不是来自别人的评价。如果有人,例如编辑、读者称赞他的作品,给他积极评价,关口反而不能承受,变得完全失去言语能力。也就是说,关口对自身的贬低和强烈的自卑感已经深入骨髓,如果轻易地肯定他只会导致他认知失调,陷入更严重的精神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关口还能保持和京极、櫌、木场修的正常交流,是因为京极他们看透了关口的病理性需要,配合关口的认知而做出的表现。京极对关口的言语打击,关口虽然会在心里小小抱怨一下,但是因为切合关口对自身的认知,反而会带给关口安全感,让他保持微弱的精神平衡。对于关口来说,“珍惜、关爱”这样的积极概念是一种损害,因为这些概念属于日常,而关口一直是埋没于“颓废的日常”又拒绝日常。关口在文中自白,对于妻子的支持,心存珍惜、感激的心情,反而把妻子在心中的位置越推越远,完全成为了陌生人。京极大概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才表现出关口能够接受的姿态,一直处在关口的安全区之内。

然而,京极的想法并不能如此一厢情愿的“合理解释”,所以我试图从肉彦的行文习惯理性分析肉彦的种种“意图”。

肉彦的小说主要采用人物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从中可以把京极、关口、櫌木津、木场修四个主要人物分为两类。其中有第一人称叙述的是关口和木场修,暂且称为“人视角”,因为他们的内心想法可以经由文中独白展现;京极和櫌木津都是借由他人叙述丰富其形象的,小说中从来没有直接描写他们两的内心活动,属于“未知人物”,称为“神视角”。其中,櫌木津代表“神视角”的“客观真实”,因为櫌的能力是看到发生事件(已存在事物)的结果,也就是他能够掌握表层的、客观的真相,解决“是什么”问题;京极代表“神视角”的“主观真实”,解决事件的核心,揭露妖怪的本质,掌握的是本质的、动机性的、主观领域的真相,解决“为什么”问题;木场修代表“人视角”的“理性内容”,刑警只相信看得到的、存在证据的内容,木场查案件的态度是忽略纠葛的动机,通过调查取证直指事件的结果,所以他喜欢明快的结果,希望人可以分为“好人坏人”这样简单;关口则代表“人视角”的“感性内容”,他会不断的和事件中的人情感同步、被卷入,比起“事件是什么样”,他更在意“自己看到了什么”。

这样分类的作用是一个铺垫,得以清楚看见肉彦的设计以及可能的伏笔。肉彦经常用的一种手法就是“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读者读的时间越久,越容易忘掉书中的叙述都是第一人称的,以书中人物视角看到的真相不一定就是真的。关口又是这么一个感性的、精神状态不稳定的人物,他所看到的京极堂,解读的京极堂的行为,不能全盘接受。姑获鸟的开篇京极就已经和关口讨论“脑是骗人的”这一命题(说句题外话,目前的心理学研究部分地表明“人没有自由意志”,以为出于自己的意志做出的很多决定往往都是被诱导的),关口的脑的欺骗性很强。可以推断,如果关口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低下、卑劣”,那么他的脑会不会制造一些假象,让他的朋友“看起来”都很轻视他,让他对自身的认识和外界的客观保持一致。所以说,随着小说事件的发展,看起来京极对关口的态度越来越恶劣,也可能是事件使得关口的精神抑郁越来越严重,脑为了配合关口的需要,扭曲事实越来越严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