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之父”— 格里菲斯

如题所述

本节你将学到:

1、格里菲斯发掘并完善了叙事电影的基本语言,并将之标准化。

2.、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剪辑技巧,拓宽了电影的表现时空,为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美学基础。

3.、格里菲斯大量借鉴戏剧、文学作品及其叙事技巧,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地位。

4、格里菲斯的电影在中国的影响。

     由于格里菲斯贡献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我们决定将这位大师分两节课来为大家讲解。

   尽管早期的电影导演们很快就掌握了用电影来讲故事的基本方法,并摄制出了数量很多的故事片。不过这些故事在描写手法和叙事技巧上与文学、戏剧等古老的叙事艺术相比,仍然显得稚嫩和粗糙,直到美国导演 D·W·格里菲斯 的出现,这一切才有了改观,电影从此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银幕句法。

   1907年鲍特在他的影片《从鹰巢里救出的人》中启用格里菲斯作为演员,把这个伟大的电影人引入了电影界。格里菲斯精力旺盛,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几乎是每星期拍摄两部电影。为比沃格拉夫公司拍摄了近450部时长10分钟以内的短片。在拍摄影片的同时,他自行研究了很多拍摄的新方法。奠定了他称为一代大师的实践基础。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在1908年拍摄《纸醉金迷》中,格里菲斯想表现一个窃贼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早期的电影摄制景别大都为远景和全景序列。在没有独白的情况下,只依靠全景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不管怎么拍都表现不出来。于是,格里菲斯动起了脑筋,把摄影机推进演员,这样观众可以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了。通过这一大胆的尝试,电影既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了,也可以同舞台表演区分开了。

    就这样,格里菲斯在他的电影中,开始创新电影语言:比如,在《多年之后》中,表现妻子思念丈夫时,格里菲斯插入了一个妻子的 特写 镜头,跟着接了一个她的丈夫在荒岛中的画面。但在当时,制片方比沃格拉夫公司并不想用格里菲斯的创新方法。影片放映之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另外在1910年,《千钧一发》中,格里菲斯拍摄了教堂的各个细微之处,穿插剪辑在了画面中,结果这样既突出了细节也增强了气氛。

    格里菲斯的创新之路越走越远,在1911年,在《隆台尔的报务员》中,讲述一个少女被绑匪关在铁路电报房里,他的父亲、情人和铁路员工开着火车来救她。镜头在少女和火车间切换,并且镜头交替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营造出了悬念感和紧迫的效果。这种平行剪辑被称为“最后一分钟营救”。

    格里菲斯通过电影实践,逐步确立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基本要素。比如:电影的主要工具是摄影机和胶片,电影剧本应从摄影和剪辑的角度来构思。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一组连贯的镜头构成一场戏,一组场景构成情节,一系列情节构成一部电影。

     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题材分三大类:

  一类题材反映了社会的善与恶。 比如上面讲过的《隆台尔的报务员》,以追逐片的形式,描写了非理性的邪恶势力在向善良天真的人们进攻时,如何得到闻讯赶来的拯救者的英勇回击;

一类题材是家庭喜剧, 比如,1908年在影片《琼斯先生有个牌局》和《酒鬼的改造》中,丈夫的形象总是酗酒,玩牌,追求女人,妻子总是节制,有道德,等着丈夫浪子回头,影片总是借以喜剧的形式,嘲笑夫妻间的矛盾;

第三类是反映社会贫富悬殊的冲突 ,比如《小麦囤积商》或《猪巷火枪手》,都是以社会剧的形式,表现贫民窟和腐化阶层不同的社会道德以及不合理的阶级关系。

     如今好莱坞的经典叙事系统也是标准的剪辑方法,大致是:

全景展示环境和人物。接着是中近景别的镜头,交代人物的动作与反动作,然后切入近景或特写, 用于突出表现某个细节,最后再回到全景,作为一个段落的结束。

尽管这套叙事规则一直遭受着世界各国电影艺术家的指责,认为其束缚了电影的艺术表现空间。但它确保了电影叙事的清晰和流畅。

    格里菲斯特别喜欢读小说,她最喜欢的小说家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他自己说,这套叙事策略的灵感救来自狄更斯,唯一不同的是他用形象来讲故事。

考题:摆脱三一律,将电影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导演是(格里菲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