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高考全国甲卷「红楼梦」材料作文题,你会如何写呢?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个回答  2022-06-08
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通读过《红楼梦》?笔者在与一些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连“省亲”的意思也不明白,还有学生说,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比起几年前的难多了。

6月7日上午,随着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束,全国高考作文题也纷纷亮相,有以冬奥会题材的,有以围棋妙手、本手、俗手为题材的,有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题材。其中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作文题和 “高考作文红楼梦”“全国甲卷难”一同冲上热搜。

《红楼梦》题材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贾宝玉的“沁芳” 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也给了学生很多提示,考了很多方面大纲要求的知识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比如《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由来,园林建筑的建造艺术欣赏、楹联、匾额,文言名篇 《醉翁亭记》欣赏运用,字义理解、辨析:翼、泻、沁,考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

没读过《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不够了解的学生,会感到这篇作文很难写。因为写这篇作文首先需要对建大观园这段故事和沁芳亭、沁芳桥的取名过程、含义和不同拟名水平都理解,不然是没法用这个材料来立论的。



众多学生在考试后纷纷留言:

@samspirit110:题匾额,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领域知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学习、做事也一样,每当我们面临一个题目,都要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办法,反复比较权衡,选择最佳的选项,就更容易实现目标,关键点在这里。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材料,也没有必要知道红楼梦的细节,更不需要知道中国传统美学之类的,这样选题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思维就打开了。

@我幽州刺史个:人认为出题不能超纲,如果红楼本章回在教材里面出现过,大家都学习过就没问题。如果是推荐阅读,考学生的阅读量那就有问题了。虽然是经典,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爱读的,如果有人熟知三国西游水浒金瓶,但偏偏不爱读红楼,那么对他就是不公平的。
第2个回答  2022-06-08
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通读过《红楼梦》?笔者在与一些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连“省亲”的意思也不明白,还有学生说,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比起几年前的难多了。

6月7日上午,随着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束,全国高考作文题也纷纷亮相,有以冬奥会题材的,有以围棋妙手、本手、俗手为题材的,有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题材。其中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作文题和 “高考作文红楼梦”“全国甲卷难”一同冲上热搜。

《红楼梦》题材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贾宝玉的“沁芳” 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也给了学生很多提示,考了很多方面大纲要求的知识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比如《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由来,园林建筑的建造艺术欣赏、楹联、匾额,文言名篇 《醉翁亭记》欣赏运用,字义理解、辨析:翼、泻、沁,考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

没读过《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不够了解的学生,会感到这篇作文很难写。因为写这篇作文首先需要对建大观园这段故事和沁芳亭、沁芳桥的取名过程、含义和不同拟名水平都理解,不然是没法用这个材料来立论的。
第3个回答  2022-06-08
对于这个今年全国高考的甲卷“红楼梦”题材的作文题目刚开始接触,到题目的时候确实会感觉一片茫然,也不知道怎样下手。不过其实自己静下心来,试着把题目多读两遍的话,还是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隐含的寓意。否则的话似乎就很难下手,也就无从起笔。
从给修建的亭子的匾额提名的话就是给这个亭子做一些定位。而过程中的一些人的提议直接从欧阳修的句子中抄录的话,那其实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一旦有问题的话,首先先去参考别人的一些做法,而并没有思考这个做法别人是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做的,而我现在所处的环境与别人的环境是否一致,这样的一种方式。而对于贾政认为的这个提名立即有人附合,那他毕竟是作为大官人,放在今天来看也就是有点对领导的一些迎合。直到后来贾宝玉的提名才是切合这个亭子的实际环境,以及又有新意。所以从上面来看,我觉得整个题目的立意应该是说,对于一件事情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或者是听从领导的意愿,而是应该根据实际环境来做出判断,也就是有点类似鲁迅对于拿来主义的一种批判的精神。要首先鉴别别人的经验是否可取,然后再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才能为我所用。
所以对于这样的题目,我觉得可以分成两块来写吧,第一块从大的来讲,其实就好像我国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经验也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而从小的来讲,可能举一件事例证明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而是要结合自己所处的一个实际环境,并且要根据事物的特性来谋划一条发展的道路,关键也是要适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4个回答  2022-06-08
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通读过《红楼梦》?笔者在与一些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连“省亲”的意思也不明白,还有学生说,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比起几年前的难多了。

6月7日上午,随着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束,全国高考作文题也纷纷亮相,有以冬奥会题材的,有以围棋妙手、本手、俗手为题材的,有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题材。其中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作文题和 “高考作文红楼梦”“全国甲卷难”一同冲上热搜。

《红楼梦》题材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贾宝玉的“沁芳” 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也给了学生很多提示,考了很多方面大纲要求的知识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比如《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由来,园林建筑的建造艺术欣赏、楹联、匾额,文言名篇 《醉翁亭记》欣赏运用,字义理解、辨析:翼、泻、沁,考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

没读过《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不够了解的学生,会感到这篇作文很难写。因为写这篇作文首先需要对建大观园这段故事和沁芳亭、沁芳桥的取名过程、含义和不同拟名水平都理解,不然是没法用这个材料来立论的。



众多学生在考试后纷纷留言:

@samspirit110:题匾额,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领域知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学习、做事也一样,每当我们面临一个题目,都要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办法,反复比较权衡,选择最佳的选项,就更容易实现目标,关键点在这里。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材料,也没有必要知道红楼梦的细节,更不需要知道中国传统美学之类的,这样选题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思维就打开了。

@我幽州刺史个:人认为出题不能超纲,如果红楼本章回在教材里面出现过,大家都学习过就没问题。如果是推荐阅读,考学生的阅读量那就有问题了。虽然是经典,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爱读的,如果有人熟知三国西游水浒金瓶,但偏偏不爱读红楼,那么对他就是不公平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2-06-08

今年这个高考全国卷红楼梦材料作文题,大观园匾额题名,确实有点难,有的网友开玩笑地说,就算曹雪芹在世也得复读,我看比喻得很形象。





写作确实是练出来的,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正式地学着写文章一直没有断下来,每日都在更新,从原先的几十个字,一直到几百个字,到现在的每日更新五六千字,也没有觉得很累。



每天给自己加上几十米的跑步路程,跑到最后就能够跑全程马拉松了。

现在要是让我写,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困难的就写出这么1000多字。

水平确实非常地有限,但是我敢把我自己写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立,就是确立的意思。意,就是中心意思。

立意的意思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立意指的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得多,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红楼梦中小小的一个匾额题名,测试出了众人真实的水平和内心想法。

就像是给孩子起名这件事情,其实和本文中给那个亭子起名一样,都是体现了家长的才华和素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