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高考全国甲卷「红楼梦」材料作文题,你会如何写呢?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个回答  2022-06-08
关于创新与以及文化运用
第2个回答  2022-06-11
笔者在与一些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连“省亲”的意思也不明白,还有学生说,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比起几年前的难多了。6月7日上午,随着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束,全国高考作文题也纷纷亮相,有以冬奥会题材的,有以围棋妙手、本手、俗手为题材的,有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题材。其中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作文题和 “高考作文红楼梦”“全国甲卷难”一同冲上热搜。《红楼梦》题材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贾宝玉的“沁芳” 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也给了学生很多提示,考了很多方面大纲要求的知识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比如《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由来,园林建筑的建造艺术欣赏、楹联、匾额,文言名篇 《醉翁亭记》欣赏运用,字义理解、辨析:翼、泻、沁,考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没读过《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不够了解的学生,会感到这篇作文很难写。因为写这篇作文首先需要对建大观园这段故事和沁芳亭、沁芳桥的取名过程、含义和不同拟名水平都理解,不然是没法用这个材料来立论的。众多学生在考试后纷纷留言:@samspirit110:题匾额,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领域知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学习、做事也一样,每当我们面临一个题目,都要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办法,反复比较权衡,选择最佳的选项,就更容易实现目标,关键点在这里。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材料,也没有必要知道红楼梦的细节,更不需要知道中国传统美学之类的,这样选题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思维就打开了。@我幽州刺史个:人认为出题不能超纲,如果红楼本章回在教材里面出现过,大家都学习过就没问题。如果是推荐阅读,考学生的阅读量那就有问题了。虽然是经典,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爱读的,如果有人熟知三国西游水浒金瓶,但偏偏不爱读红楼,那么对他就是不公平的。
第3个回答  2022-06-08
其实题目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提示学生可以从模仿、借鉴、创新的关系入手。”刘畅表示,“这题其实和有没有看过原作没有太大关系。当然,阅读过原作的学生会对材料理解得更透彻,也更有利于他们写作,但即使没看过原作,学生依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如处理问题的时候,究竟是直接套用知识、经验更有效,还是针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更有效。可能很多同学在平时的训练里就写过类似话题。”刘畅还提示,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题干提到这三种方式会产生不同效果,实际上蕴含着比较关系,而它们也并不一定有绝对的高下之别,所以立论有一定的开放性。《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第4个回答  2022-06-08
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通读过《红楼梦》?笔者在与一些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连“省亲”的意思也不明白,还有学生说,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比起几年前的难多了。

6月7日上午,随着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束,全国高考作文题也纷纷亮相,有以冬奥会题材的,有以围棋妙手、本手、俗手为题材的,有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题材。其中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作文题和 “高考作文红楼梦”“全国甲卷难”一同冲上热搜。

《红楼梦》题材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贾宝玉的“沁芳” 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也给了学生很多提示,考了很多方面大纲要求的知识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比如《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由来,园林建筑的建造艺术欣赏、楹联、匾额,文言名篇 《醉翁亭记》欣赏运用,字义理解、辨析:翼、泻、沁,考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

没读过《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不够了解的学生,会感到这篇作文很难写。因为写这篇作文首先需要对建大观园这段故事和沁芳亭、沁芳桥的取名过程、含义和不同拟名水平都理解,不然是没法用这个材料来立论的。



众多学生在考试后纷纷留言:

@samspirit110:题匾额,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领域知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学习、做事也一样,每当我们面临一个题目,都要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办法,反复比较权衡,选择最佳的选项,就更容易实现目标,关键点在这里。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材料,也没有必要知道红楼梦的细节,更不需要知道中国传统美学之类的,这样选题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思维就打开了。

@我幽州刺史个:人认为出题不能超纲,如果红楼本章回在教材里面出现过,大家都学习过就没问题。如果是推荐阅读,考学生的阅读量那就有问题了。虽然是经典,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爱读的,如果有人熟知三国西游水浒金瓶,但偏偏不爱读红楼,那么对他就是不公平的。
第5个回答  2022-06-08
这道题目出的颇有趣味,一是材料出自《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二是材料中的几个名词都值得推敲一番。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要了解《红楼梦》中的情节,可以说此题难度是不小的,对写作能力和古典文学的积累理解提出了双重要求。不过作文的思路也能从材料中挖掘出来。这篇材料作文的思路已经明了,辨析“照抄”“借鉴”“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对于这三种做法都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依照《红楼梦》中,亭子最终命名为“沁芳”,我们能够判断出“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写一篇文章,确实要多方面参考名家名篇,积累一些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化用,最后创新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自成一家。文章如此,生活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遵照规律,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利用规律,进行创新。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创新陌生化,刻意写成一个高大上的文章,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寻灵感。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他的创作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访问,最后才写成“史家之绝唱”。例如李白的诗歌创作,即便享誉“诗仙”,还是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作”,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对于建安以来的文人墨客的赞颂,没有了前人的创作积淀,便不会有“诗仙”李白。当代流行音乐中,一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让人联想到唐代张继笔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基于前人的诗句进行创新。这些都是基于前人,基于现实条件的创新,都能够作为素材,写入文章中。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1、直接借用:发现规律,取的是形。比如练字,一开始临摹字帖,“照抄”字形,又比如于中国一开始学西方之“器”等。2、借鉴化用:尊重规律,取之为己用,开始有个人之思。由临摹字体开始试着仿写规范字。3、创新:利用规律,创新思维。厚积而薄发,结合自己的风格来书写。三个不同的取名方法,代表了做事情的三种境界:学——思——悟。这样一看,这个写作主题可大可小,既可从个人切入也可从社会大角度切入。但材料让我们结合个人生活学习经历,最好的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切口看大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