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是1.5倍

如题所述

内容如下: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就其本质而言,避雷针不是避雷,而是利用其高耸空中的有利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受雷击。同时把雷电流泄入大地。

起着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的作用。 简单一点说,一级保护是以30米为半径、二级保护是45米为半径、三级保护是60米为半径做弧的保护范围。


计算方法
避雷针的保护半径与高度(h)有关,以及与所现的滚球半径有关,
D为滚球半径(闪击距离)
第一类建筑物为D=30米。

第二类建筑物为D=45米。

第三类建筑物为D=60米。

保护范围采用规范之计算公式:
Rx=½{h(2hr-h)}-½{hx(2hr-hx)}

其中Rx为避雷针在距离地面hx米处的保护半径(米);

hr为滚球半径,根据建筑物类别取值30、45、60;

hx为被保护物的高度

一般来说,避雷针越高,保护范围就越大,保护效果也越好,但考虑到避雷针建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避雷针大多建设在35米-45米之间。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避雷针的整个工作过程为——吸引雷电,然后将雷电传导到大地上,使大地将雷电吸收。

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三样东西——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 所以,避雷针是将一定范围内的雷电,都吸引到自身上,之后再导入地下,防患于未然。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与自身的高度、大小有关。 我们日常所说的避雷针,是接闪器的一种,除了避雷针以外,还有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等。接闪器的作用,就是吸引雷电。

装置避雷针是避免雷击的有效方法。在房屋最高处竖一金属棒,棒下端连一条足够粗的铜线,铜线下端连一块金属板埋入地下深处潮湿处。金属棒的上端须是一个尖头或分叉为几个尖头。有了这样的装置,当空中有带电的云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