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转换关系

如题所述

周德庆微生物学笔记下3节: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影响
1. 最低、最适、最高生长温度,致死温度。
2. 微生物生长温度类型:低温型(嗜冷微生物)、中温型(嗜温微生物)、高温型(嗜热微生物)。
二、pH影响
1. 引起膜电荷变化,影响营养吸收和酶活性。
2. 改变营养物状态和有害物毒性。
3. 有最适pH,此时酶活性最高,生长速率最高,但不是生产的最适pH。
4. 微生物细胞内的pH多接近于中性。
三、氧化还原电位(Eh)
1. Eh与氧分压有关,也与pH有关。
2. 不同种类微生物所要求的Eh不同。
3. Eh影响酶活性和呼吸作用。
四、辐射影响
1. 紫外线(非电离辐射):10-380nm,致死主要是细胞中很多物质对紫外线吸收。
2. 电离辐射(X、α、β、γ):效应无专一性,穿透力不同。
3. KI对电离辐射具保护作用。
五、干燥影响
1. 水分对正常生长必不可少,各种微生物抵抗干燥能力不同。
六、渗透压影响
1. 微生物对渗透压有一定适应能力。
2. 高渗溶液—质壁分离,低渗溶液—细胞膨胀破裂。
七、超声波影响
1. 使细胞破裂,科研中破碎细胞。
八、表面张力影响
1. 4.5--6.5x10^-4 N/cm,降低影响。
4节:灭菌与消毒
一、灭菌与消毒概念
1.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所有微生物。
2.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一切病原微生物。
3. 防腐(antisepsis):利用理化因素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4. 化疗(chemotherapy):利用具有选择毒性化学药物或抗生素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的一种措施。
二、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1. 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
2. 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
3. 过滤除菌。
4. 放射线灭菌。
三、常用的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
五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
一、抗代谢物: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
二、抗生素:作用范围广,作用位点多样。
三、微生物抗药性: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
1. 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
2. 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
3. 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
4. 形成救护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