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如题所述

前因魏国攻赵:公元前354年,魏以大将庞涓为主将,开始围攻赵首都邯郸。
齐国支援赵国:公元前353年,齐国为了支援被魏国攻击的赵国,积极攻击魏国。齐国军队终于在桂陵打败魏军,历史上被称为桂陵之战。
战略分析:齐军出动前,军师孙膑分析了战场形势,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略。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已经枯竭,留在国内的都是老弱官兵。齐军可以直接到达魏国都城的栋梁(今河南开封),吸引庞氏回头客将其救出歼灭。
齐军战术:天忌接受了孙膑的建议,出兵攻打魏国的平陵(今山东曹县)。平陵在栋梁的东部,地方虽小,但城堡坚固,戒备森严。齐军攻打平陵,必须深入魏国。这样,后巷就暴露在魏军面前,很容易失去后援。齐军一枪深入,最后惨败而归。其实,孙膑故意攻打易守难攻的平陵,制造齐国无能的假象,麻痹庞涓。 这样做,一是为了掩盖声援齐军的意图;二是放松庞迷警惕,全力攻打赵。涓攻赵损失越大,孙膑打败魏军的信心就越大。
庞涓的失误:庞璜听说平陵守备队大败齐军,大举进攻,最终攻占了赵国首都邯郸。天忌和孙膑不给庞涓喘息的机会,立即命令齐军用小兵猛攻栋梁。正当魏军沉浸在攻占邯郸的兴奋中时,大梁接到紧急通知,庞涓急忙命令大军应援。为了加快速度,魏军连重粮都没带,昼夜兼程回来。齐军应接不暇,在桂陵发动奇袭,大败疲惫不堪的魏军,庞涓被齐军活捉,放回魏国。
策略提出者:孙膑先后两次攻打平陵,抢劫栋梁诱敌,制造齐军无能、兵荒马乱的假象,使庞涓误判了齐军的意图。涓早进攻,遭齐军伏击。孙膑打得很漂亮,但最先提出围魏救赵的不是孙膑,而是齐国相段乾纶。
其他国家的态度: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立即召集大臣开会。国相邹忌认为不应救赵,段乾纶反对,不救有损我国。齐威王问他原因,段乾纶解释道,如果魏国吞并邯郸,对齐有什么好处?但如果直接前去救赵,魏军肯定会退却保存实力。不如偷袭魏国,逼魏军两面夹击。等赵禅旅、魏双败,我主力攻魏。魏伐赵之战,牵一发而动全身,远非赵魏之事。齐国出兵抢占先机,以免陷入段乾纶所说的不利局面。楚国也想干预魏赵之战,大臣景舍劝楚宣王出兵救赵,他认为如果魏军攻击太猛烈,赵国搞不好会投枝袭败降,到时候魏赵联合,肯定会掉过头来攻楚。只需要派少量兵马攻魏,制魏军,赵国一定会顽强抵抗,等到赵、魏两败俱伤,楚可以联合齐、秦一举消灭魏国。韩国暗中使坏,拼命怂恿魏国攻赵。韩国国相申不害对韩昭侯说,如果魏灭掉赵国,一定会成为天下之敌,各国想灭魏肯定要拉拢韩国,这样韩国的地位就提高了。之后,韩昭侯和申不害特意到大梁朝见魏王,以坚定魏国灭赵的决心。秦国人就比较直接,趁着魏国注意力全放在赵国,秦军入侵魏国,在元里(今西澄城)斩杀了七千魏军,最后攻占了魏国的少梁城(今陕西韩城)。
战争结果:此时的战国群雄,都希望魏赵之战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战争的走向最后远远超出了魏国的预想,魏国灭赵的梦想破碎了。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韩国受到魏国攻击,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军队进攻魏国,双方在马陵展开决战,最终魏军全军覆没,主帅庞涓自杀。
结论:魏国在桂陵战败,但并未伤及根本,仍控制着邯郸。桂陵之战后第二年,魏、韩联军在襄陵(今山西襄汾)击败来犯的齐、宋、卫三国军队,齐、魏两个大国暂时结束了战争,重新回到了对峙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