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算是一个优等生,但数学不知道怎么的总考不好,平时上课也认真,错题也整理,每周也都会复习,

我可以算是一个优等生,但数学不知道怎么的总考不好,平时上课也认真,错题也整理,每周也都会复习,也有自己总结方法,也有去外面上课,上课的笔记也都会及时复习,也会自己做题,可是为什么就是考不好?150分的基本考不到130,120到130之间最普遍,还有到117过,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了。其实我特别想自暴自弃自己的数学可是我不敢也不愿,因为我是优等生,我也有自己的傲气,我也想把它学好,可就是学不好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搞不懂数学和物理,可能这个说法太装逼。
首先,我总体上是一个学渣,因为我从来不听讲,从来不写作业。因此我的代数远远没你学的好。但是我的几何和物理可以说是那种平时不怎么动笔,考试却最快答完的人,我就冒昧的用我对这两门课的理解和你交流一下。
其实,我认为学习就两个字:思考。
除了考试,我几乎从不动笔,上课也根本就不听老师的,听了也是白听,因为老师带领的思路,和我自己思考的思维相比,难度差别很大。所以我兴趣来了想学习了,就自己冥想,而且根本就不按课本上的东西思考,全部都是意识流,想到什么就思考什么,也管他考试考不考,有时候思维会串到一些让老师听了气不打一处来的问题,比如世界是怎么来的?人在无限空荡的空间重是否拥有距离感?
当你在难度上有跳跃性的去思考问题,一开始会没头绪,比如动摩擦因数为什么介于0至1之间?为什么不会大于等于1这些问题,这一个随便想到的问题让我煞费苦心,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求证。
但我的抑郁症帮了我,它让我偏执,让我孤僻,让我只会沉醉在自己的思维,对这个世界不管不顾。慢慢的, 思维冥冥之中似乎有了方向,但似乎又不透彻,那种感觉就彷佛是你哪里痒痒但又不知道,却又快要找到地方的感觉,让人上瘾,让人欲罢不能,让人渴望,然后就是冥想、冥想,琢磨、琢磨、琢磨。
思维就像植物的根系,他会越伸越远。你我虽不是牛顿,无法像他那样在当时的环境下琢磨处那么多、那么高深的理论,但不考外界帮助、不参考任何书籍的情况下,去走一走他琢磨高中课本这些最最最低级、最最最浅显的问题,还是值得一试的。不听讲,不看书,全靠自己“往死里想”给想通透,那感觉——爽!
等我脑海里有了一些逻辑体系,慢慢开始关注哪道题身边的人都不会就去试试。我所在的班可是全年级最强的班(“走后门”进去的),这里面的学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的问题,我哥大学渣居然看一眼就想通透了,开玩笑的说,这让我这个重度抑郁症差点康复,心里美滋滋的。
这感觉太上瘾了,单从物理这一科来说,我用了一个多月,从学渣逆袭成为学霸,真正的学霸,老师上课我从来不听,但如果我突然抬起头或者举起手,老师都会头皮发麻,我每次都能从老师的脸上看到一丝丝恐慌,因为这意味着我有更简便的思维、或者她讲错了,或者题是错题,再或者,我通过发散思维想到了什么问题要问她,从我在物理这一科上略显山水开始,我就不怎么问题别人问题,但凡我问了,整个物理组的老师都答不了。我那当的会考,物理最后一道题,我个人认为就是错题,会考题难度比较低,这道题思路明确,可以九成以上的人都能做出来。可当我时读完题就直觉感到其中有一个值有点不符合逻辑,好像是偏大了,但会考只求过关不求成绩高低,在这个班的人眼里就是“浪费时间”,我也耳濡目染有这种潜在认识。所以就按照“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答案”作答了,17分钟直接交卷溜了。但我归根结底还是我,刚抬起屁股就后悔了,但既然站起来了就果断的交卷了,然后出去站在那里一琢磨,果然,这个道题赋值不符合逻辑!就赶紧去找老师,老师们讨论来讨论去,毫无头绪,根本不知道从哪下手,最终还是我给推出来过一个公式,这个公式是个不等式,他是题中那种运动模型动力阻力速度摩擦力等值的关系,超出这个公式的值,是不合理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动笔推导物理逻辑,此外都是靠冥想的。所以虽然这次老师夸了我,但我却否定了自己。另外, 老师也没人敢强出头去告诉上级会考出错了,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
长期自主学习的成效就是,课堂上老师题一开始读题我就大概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大概什么理论模型我就知道了,根据已知数值开始预先计算,最后老师连题还没读完我就知道要问什么,而且一口报出答案。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不听课的臭毛病。
所以,我个人认为,越是学不懂的学科,就越不能死学,为啥呢?你没学懂,不是因为他题做少了,也不是因为笔记记少了,而是逻辑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打好。而形成逻辑基础的最好手段,就是思考,而不是动笔。我认为,成绩差就“下功夫”,买书、买题、找家教、熬夜等这些行为,无论是站在教育还是学习的角度,这都是最大的愚蠢,你越这么做题、请家教、记笔记,就越是对自己大脑逻辑思维能力的麻痹和堕落,都交给手和耳朵了,大脑还哪来的开创潜力?人和机器还有什么区别?
所以,你千万千万不要为了做题去做题,学习不是为了做题,也不是为了分数,学习是让你对这个自然世界多一分科学理解和认知。成绩是对你认知的检验,万不可以为了成绩去忙活,更不能依耐老师的讲解,这无异于嚼碎了为在你嘴里,与让你自己在种植过程琢磨如何出产量、磨面过程琢磨如何把面粉磨得更精、做饭过程琢磨如何能做的更香更有口感吃了更健康、然后自己做自己吃相比较,是天壤之别。
一切自己思考,开头难不难,这因人而异,但你终归能想通透的,只是快慢问题。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乖学生”,那么你永远学不会开发自己的大脑,你的大脑思考并没有得到提升,只是像个存储盘一样,存储了更多的题、更多的例子,一旦遇到了你天赋之上,或者比你脑子里存储的东西更复杂的逻辑,你就芭比Q了。思考能力就像人的体质、肌肉,不练怎么行?即便是你天赋一般,只要你练出来逻辑思考分析能力,那么即便是面对那些在“饲养”在传统教育体系下的天才,也有一战之力,甚至将其超越。
我的格言就是:重复牛顿走过的路。我的理念就是,就像一个没有教材,没接触教育的野人一样去思考,一天,两天,三天……你不用担心你浪费时间,等你慢慢的有了头绪,逻辑就要在你脑海成型,你在你所思考过的领域,就和牛顿一样,在这些领域你可以和牛顿平起平坐,只不过你不是生活在牛顿的历史时期,要不然你就抢了牛顿的风头名垂千古了。
当你在一个领域和牛顿划了等号(当然这个领域的范围对大神牛顿的认知范围而言小到基本为零),那你就会对这些破书本破教材上那些考试题就嗤之以鼻,觉得很幼稚,很无聊。你都是牛顿了,那点破东西能引起你的兴趣吗?能成为你的绊脚石吗?扯淡!
你可能会说,你又不是牛顿。但你要知道,假设牛顿悟出来的逻辑难度跨度是从0到10万,逻辑总量是1亿,那你只需要在难度从0到二三百的范围内悟出总量为五六百的总量,就足以拿下高中物理,所以你不是牛顿又如何?牛顿是人咱也是人,咱怎么可能在这点微小的领域都琢磨不出点所以然来?咱又不是白痴。更何况,我们生在当下,逻辑认识的起点就高,而我们在高中阶段的逻辑认识需求量和牛顿的思维总量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怎么做不到?原因只有一个:被传统教育方式耽搁了。
给你举个例子,高中物理第一章就有一句所有人都能随口回答得问题:力的三要素是啥?大小、方向、作用点!
那我问你,为什么是“三要素”,为什么不是两要素、五要素或者八要素?又为什么这三个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而不是作用时间等等其他因素?在当代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有谁思考过这个?我不知道现在的校园风气是什么样,反正在我当年思考这些问题会被老师和同学当成神经病骂,我就被人骂了,其实我当时并不要求别人能一口告诉我答案,我至少找个有共同语言的人探讨也行吧?结局就是所谓的老师和同学换来换去,对方的回应却没有改变,骂我。
就是这样的奇葩思维,让我不禁一次被人哄笑了,但考试后这种哄笑就不再是嘲笑了,为什么呢?我高一物理第一次考试,答完题检查了三遍,监考考试看我发呆,就来催我继续答题,我懒得解释直接交卷了,走出考场没多远就听见老师兴奋地跟对面教室的老师喊道:“好家伙,这儿有个学生19分钟交卷,就这还已经在那闲坐了半天了。”
至于那些什么半小时以内不许交卷的考场规则……我管他呢,校内考试而已,有种你给我计零分!这就是自主思考的成效,一份试卷,光是读题和把答案全写上去也要十来分钟吧?这就是思维的敏锐和熟练带来的效果,我读题一半就知道问啥,直接写出依据,计算过程能省的都省了,反正得分重点是计算逻辑和最终答案。而考试题的数字赋值也都是便于计算的那种,根本不用动手就能算出答案。
这次考试后,我从一个脑子里有很多疑问的人,变成了一个再也不随便提问的人,但与此同时,我也从一个一提问就会被哄笑的人,变成了只要说一句话,老师和全班同学都会很期待的看着我等着我说第二句话的人,老师担心我一个发散问题难住他,更怕我指出他哪里有句话是错的。这个班是全年级最强的班,全是学霸,唯独我是走后门进去的,一开始大家都鄙视我,就凭这一手物理,我站直了腰,这些学霸百思不得姐的物理问题,我从来都是读一半就开始讲解。用老师说话来说就是,学霸得满分,就满分,我得满分,是因为最高就是满分。
扯远了,我这语言逻辑也是当年养成的坏毛病,纯属意识流,思维乱窜。一句话,思考!思考!而不是看你能做多少题。别想课本内容,看看每一节开头的部分,知道了这一届大概学哪一方面,然后像个野人一样去肆意发挥思维。
当然,对于我这种笔下错误比自己头发还多的人,代数好不到哪里去,而且我当时就是个抑郁症患者,除了物理课上用点脑子之外,其他课都在幻想各种能写进小说的剧情,其他科目考试,我看着试卷就像看天书根本不知道写的那些都是啥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0
数学其实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提高成绩,就你这种情况,基础很好,想要提分,现在应该多做题,尤其是多做套题,提高自己的考试素养,然后从中提升。
第2个回答  2017-11-10
不够认真,努力吧骚年
第3个回答  2017-11-10
压力太大了 顺其自然追问

可能潜在有吧但我自己感受不太到

追答

多做不同类型的题 遇到没见过的 要学会举一反三 如果下次再碰到类似的该如何考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