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槛寺”和“馒头庵”之间有多远的距离?

如题所述

秦可卿出殡的时候,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安灵的铁槛寺。

这铁槛寺,是贾家祖上宁、荣二公修建的,预备家里以后有人“老了”的时候,好到这里来安置灵柩。他们不只是想到了死去的人,就连送殡的人的住处都安排好了,可见宁、荣二公为后代谋划之远、之细。

然而,王熙凤可是个尊贵的人物,她可不愿像别人一样住在铁槛寺里,她早早地就和水月庵的老尼姑静虚说好了,要她们腾出两间房子来作自己的住处,好在是这水月庵离着铁槛寺并不远。

也难怪王熙凤嫌弃住在铁槛寺里不方便,那里住的不是和尚,就是道士,再说也天天都乱糟糟的,真不如住在尼姑庵里方便,再说也比较安静,适于休息。



尼姑这个身份,在古代的人设可是很差的。

民间就常常用“三姑六婆”,来指代那些不务正业的妇女们,元代的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里写道:“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你看,尼姑可是排在第一位的。

就小说中静虚老尼所做的事情来说,此言不缪也,而且在她的怂恿之下,王熙凤干起坏事儿来,也变的“胆识愈壮”了起来。

在静虚老尼对张金哥事件的叙述中,我们是要挤掉很大的水分的

人们在向别人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会按照自己的是非标准,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来叙述事情的,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通过静虚老尼的一面之词来了解到事情的本原的话,是需要挤掉话里的水分的。



女孩儿张金哥所在的张家,是长安的一个大财主,也就是说张家有钱,但没有权势。张家早早地收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所谓定者,定也。

不成想,后来张金哥又被长安府尹的小舅子张衙内看上了,非得要娶张金哥不可。

“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的时候,守备家里就来辱骂张家人了,这可能吗?张家的无计可施,暗自着急,只是他们的内心活动,守备家怎么会知道张家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态度?要不是张家向守备家退定礼在先,守备家又怎么会这么的激动?

可是到了静虚老尼这里,却变成了守备家“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践辱骂”,还因为守备家“偏不许退定礼”,竟然还和张家打起了官司。

守备只是一个下级武官,他可是远比不上府尹的官儿大的,更何况此时的守备还只是一个“原任”!估计当年张家和他家定亲的时候,他应该是“现任”的。所以,这明显就是张家毁约在先,因为他贪恋着府尹的权势。



可这事儿经静虚老尼这张嘴一说,就好像是张家有多无辜似的,“只得”四处找人来京城寻门路,而且就连退定礼,也是因为和守备家“赌气”才这么做的。

静虚老尼和王熙凤两个“人精”之间的言来语去,推动了事情的发展

第一回合:静虚老尼请君入瓮,王熙凤自抬身价

从一开始,静虚老尼就是打定主意,只有王熙凤才能办成这件事情的。虽然让王夫人和贾政说一声,让贾政给他的好友——长安节度云老爷写封信,让云老爷去说服守备,事情就会很顺利地解决的,但是,古人有“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说法,每日里持斋敬佛的王夫人,她是绝对不会做这件事情的。

常在荣国府里走动的净虚老尼,是肯定能知道王夫人的态度的,所以,与其在王夫人那里吃个闭门羹,还不如直接来求王熙凤办这件事情呢。

但是,静虚老尼知道,办事情得要有耐心,要慢慢地把话说的入港才好,所以她一上来就说,自己是想要到府上去求王夫人的,当王熙凤说出了太太不管这样的事情的时候,静虚老尼立即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




王熙凤早就听出了静虚老尼的话外之音,她要是真想去求王夫人的话,那还跟自己说个什么劲儿呢!静虚老尼最后说的那句“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就是说给王熙凤听的,王熙凤爱财不假,可她毕竟也是一个爱面子的人,所以王熙凤先要表明一下自己的身价:

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第二回合:静虚老尼使激将法,王熙凤好耍手段

虽说是“老”奸巨猾,但是静虚老尼比起王熙凤来说,还是差了那么一截儿,这一截儿就差在,当静虚老尼听了王熙凤的回答之后,立即就“打去妄想”了,她一开始还真把王熙凤的话当真了,隔了半晌之后,她才缓过神儿来,又想出了激将法的主意:

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王熙凤除了爱财以外,还喜欢使心计,耍手段,静虚老尼哪里是说“府里”没有这点儿手段,而是在说王熙凤没有这点儿手段,这可吊足了王熙凤的胃口,让她一下子就“发了兴头”。

“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