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

如题所述

自陈王廷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氏第十九世传人较多,较出名的有: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之子陈小旺、陈小星,陈照奎之子陈瑜,以及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朱老虎、陈庆洲等
陈小旺,1945年出生于陈家沟,系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陈氏太极拳嫡系传人,在承袭世代家传武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陈氏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世界太极拳总会会长,国际太极拳大师。
陈小星(兴),1952年出生于陈家沟,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三子,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太极拳协会总会会长,曾荣登美国《功夫》杂志做封面人物。
陈瑜,1962年5月生,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氏第十八世一代宗师陈照奎之子,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被人们称为“雄狮猛虎”,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陈照奎太极拳社社长 。
陈氏二十世传人:陈家七龙:陈炳、陈军、陈迎军、陈自强、陈自军、陈鹏飞、陈世武,陈宇雷,陈冲,张华庆,张福旺,宋宪起,郭书辰,张宗军、单伟、任广义、彭阳锁、梁正雨、刘忠维、倪世清、崔恒全、郑广济、张东武、曾卓儿。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派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08

陈式太极拳,来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

目前的陈式太极拳,尊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

关于陈王廷练过什么拳术,至今还是个谜。

1719年,陈家沟后人为陈王廷树立墓碑,碑无传文,中行镌:“清故显考庠生陈公讳王廷字奏廷元配崔氏王氏三位之墓"。末行镌:"康熙已亥年十月初三日吉旦”,右行因年久浸蚀,字迹不清(仅模糊可辩识的有:“奉祀子汝为、汝弼、汝士,孙宏萤?光萤? …曾孙继孔… …元孙X,X仝立”等字)。
陈氏宗谱记载:“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又为文庠生,当鼎革未分之际,率义勇在山东扫荡群氛,威名大振,尝大刀当贼子千余”。
没有记述陈王廷在明朝当过什么官,但,在清朝应没当官。
之前,陈家沟宣讲陈王廷是“明末战将”,后来,又成了1642年的“乡兵守备”,同时也没有到山东的官方史料记载。
据说,陈王廷汇编了《陈家拳械录》,内容是通背缠拳。但,在《陈氏家乘》中所记述的陈王廷“往山西访友”,仿佛并不精于通背缠拳,也没有太极拳。
那么,陈王廷只练了春秋大刀?

那时,还有个匿入陈家沟的蒋发,是个懂拳脚功夫的人,据说这位就是鼎鼎大名的赵堡太极拳始祖,或许他也会通背拳。

不管怎样,陈家沟曾流传过通背拳,有传承的拳谱为证明。

陈家沟的武术,传到了陈长兴这一辈。陈长兴常年走镖,常与各地拳师交流,所学甚广。

陈家沟的财主陈德瑚的曾孙陈萍,他说:当时陈家沟有村北和村南两处拳场,北边是老架,也就是炮捶,比较刚硬,北场不许陈长兴去教,陈长兴在村南我家(陈德瑚家)教拳,教的是柔软的一种,杨露禅就是在村南这边学拳的。

陈长兴融合所学,创编出了一路、二路拳。

后来,因忙于走镖,儿子陈耕耘只好跟陈有本学拳。陈有本教拳,也得先看看他会什么,同时也看看陈长兴的拳法。于是,陈耕耘的“绵拳”引起了陈有本的注意,之后,陈清平也来学拳,展示了一套相似的“十三式”拳法。于是,陈有本打开了思路,以他为主,三人共同改编出了一趟拳架(如今称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耕耘学了陈有本的拳术风格,这就形成了后来陈式太极拳的风格。

1850年前后,回到北方的杨露禅、武禹襄,所教之“太极拳”名震武林。

1908年(光绪戊申抄本),在家乡蒙馆教书的陈鑫“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又恐门户分别,失我家传”,决定编撰《太极拳图画讲义》,他以通背缠拳的“缠”字诀为基础理论,以陈有本留下的那一趟太极拳架为蓝本,进行拳理的编撰,一直写到1919年(民国己未年),前后历时共十二个年头,这本书的撰写才完成。

1933年,“陈鑫遗著”经过后人修编,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参与修编的杜元化,可能对该书的部分内容,有不同意见,就补了一篇《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到北京教拳,许禹生见与杨家武家不同,怀疑是“太极洪拳”。但,许禹生还是帮助了陈发科等人教拳。

五六十年代,陈家沟几乎没有人练拳,南北习练陈式拳的人寥若晨星,陈式太极拳岌岌可危。1960年,顾留馨与沈家桢通过编撰《陈式太极拳》,巧妙地把沈家桢体悟的杨式太极拳理论、以及推手技法,融合进陈式太极拳中。陈式拳也更“太极化”了(《顾留馨<炮锤>新版序》)。

后来,陈家沟请冯志强到陈家沟传拳。“四大金刚”也跟冯志强学过拳。当时,冯志强对他们说,不要用力去练,伤身。八十年代,顾留馨力推洪均生,鼓励陈立清、陈小旺、丁金友、万文德等继承陈式太极拳,呕心沥血为陈式拳培养了大批人才,为陈式拳的兴盛开辟了路径。

陈家沟的习练者,为了陈拳的发展,也开始引用《王宗岳太极拳论》,但是以发劲的炮捶为主,以“松沉弹抖”为主要推广内容,即在练法上,注重个人的发劲锻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