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微课在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如题所述

(一),微课只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微课的开发还不成熟,处于发展阶段。
微课,或者说微课程只是我们众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现在不要过多依赖高科技、多媒体等方式教学,教师不能放松了对自身教学素质的要求。例如,课堂中的表达能力、驾驭能力、分析能力、指导能力、引起学生兴趣等。微课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才是关键。教师在开发微课的过程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公益。少一些文人相轻,多一些文人相助,注重微课程的团队协作开发, 提高微课( 特别是专题化 /系列化的微课程 )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 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 、闭门造车、 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首先, 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的开发 ,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 使其产生集聚效应。 因为一节单独孤立的微课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只有融入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微课应用平台 /系统中 (如中国微课网 )才可能被广泛利用 。其次, 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开发 (如国内正在进行的某些活动或竞赛 ,限定教师参赛的微课数量不超过 2节, 开发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且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 结构化 、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 ,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程 。只有这样 ,才可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 查缺补漏式的学习 ,也能选定某些学科 /专题开展连贯性 、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 而不只是获得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 这是当前我国微课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
(二)、微课在现阶段还不能代替传统课堂。
传统课堂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含着师生的情感交流、互动,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授课中的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境。因此微课程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人机”对话的不能取代传统的“师生”感情交流教学方式。
(三)、微课的实践与运用应该是多样化的。
而对于微课的理解也不能仅仅是教师提前录好的视频,他可以灵活多样,黎加厚教授曾表示,微课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视频格式。,只要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媒体方式都可以采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