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中有哪些共同的意象

如题所述

彩灯,这是元宵节诗词中最常出现的共同意象。

扩展资料:

关于元宵节的诗:

1:《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语:这首诗描写了唐代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盛况。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展花灯,前后三天,赏灯民众可谓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声与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2:《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语:元宵佳节,明月千里。诗人用“谁家”“何处”将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3:《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诗语:诗人用千门万锁、三百内人等量词描绘出上元夜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最有诗意,最为动人的时刻。


4:《上元夜忆长安》

【唐】顾况

沧州老一年,老去忆秦川。

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

今夜沧州夜,沧州夜月圆。

诗语:诗人通过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身居沧州,怀念长安城中的上元佳节:处处都有曼妙女子,家家都能听到器乐之声,车水马龙、火树银花。

5:《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语:去年元宵灯会,与佳人相约。物是人非,今年明月与花灯依旧在,而佳人却难觅踪影。今昔对比之间,流露出丝丝伤感和凄凉。与崔护的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同样的哀伤和无奈。需要说明的是,此诗作者尚有争议,还有一说为朱淑真。

6:《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语: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词人在上阙中为我们渲染出一幅绚烂的元宵夜盛况图,下阙笔锋一转,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忽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7

人声鼎沸,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的共同意象。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25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中共同的意象:花灯、游人、灯会。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逛灯会、猜灯谜、赏花灯、放烟花,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与很多节日不同,提起元宵节,人们的内心总是涌出层层诗意。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语:这首诗描写了唐代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盛况。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展花灯,前后三天,赏灯民众可谓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声与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语:元宵佳节,明月千里。诗人用“谁家”“何处”将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诗语:诗人用千门万锁、三百内人等量词描绘出上元夜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最有诗意,最为动人的时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07

    农历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民间自古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歌之咏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元宵佳作,这些诗词中有满城灯火,人声鼎沸,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的共同意象。

    以下是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元宵习俗:

    葛长庚的诗“碧玉融成万里天,满街罗绮竞春妍。柳梢挂月黄昏后,花市张灯白昼前。”

    记录了当时民间“玩灯”的习俗:“大街小巷,灯火通明,民间艺人或表演各种奇术异能,或载歌载舞,共庆佳节。”

    辛弃疾的《元夕》词描写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记录了当时“青年男女趁着元宵观灯的机会,约会自己的心上人。”

    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表达的是 “人声鼎沸、张灯结彩、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元宵夜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1-29

彩灯,这是元宵节诗词中最常出现的共同意象。

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宋]周密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谩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净、沈烟熏翠袂。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宋]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古蟾宫·元宵
[明]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