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特别压抑是一种什么感受?

总觉得生活中真的有很多困难,活得很压抑,时常会感觉难受痛苦,活得特别压抑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只有自己一个人活在痛苦之中,没有其它人可以倾诉诉说。自己弱小孤单又无助。没有人理解自己,向自己伸出援手。

刚上初中那会,真的很不懂事,有着一股小公主脾气,爱欺负他人,什么事情要别人宠着我,让着我。渐渐地,我被他人排挤,被人不喜欢。

一开始的我觉得不是我的错,是别人的错,还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没有任何的改变,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小公主。我错了,我不应该那样对别人,没有谁高谁一等,大家都是那么的包容,只有我在作天作地作死。

我把大家的耐心消耗光,所有的人不再理我,对我的语言冷嘲热讽。我意思到是我的错,当时的我很想求得大家的原谅,我不知该怎么做。

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的很压抑,遇到难过的事,没有人一起分享。自己安慰自己。自己难以走出伤心的世界。

半夜没睡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情,不由自主的流出了眼泪,感觉有朋友的感觉是多么的好,大家都那么的善良。一哭就是一整夜,第二天起来眼睛是肿的。

那一段时间我活得特别得抑郁,变得不再爱讲话,下课了,安静的坐在自己得座位上发呆。不知道怎样开口与朋友进行交谈。

后来,终于鼓起勇气得我向朋友讲了对不起,他们很大方得选择原谅我,希望以后的我不要再以为自己是一个高高在上得小公主。我们又向以往一般得友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1

就是特别难受,感觉很绝望,却又不会寻找任何人的帮助。我们需要努力走出来,才能摆脱。


在我们小时候,别人告诉我们,你自己原本的这个样子是不够好的,孩子没有对或错的概念,他们只是去感受他们的感受,他们也没有控制自己的这种观念,他们的情绪是非常纯粹的。孩子越小,情绪的表达就越纯粹,他们生命力的展现是如此自然和纯粹。

我应该是有爱的,有慈悲心的,但是当你愤怒的时候,这个不是爱与慈悲的时间,只有当你允许你的愤怒在那里,当你彻底地感受它的时候,爱和慈悲才会产生,你才会感觉到更放松。

那么自然地,你就会感觉到爱。因为你不是和一个人在打架,或者是和你的愤怒在打架,所以就是把注意力转向你的身体,然后呼吸。

第2个回答  2019-07-11
人们用内向和外向来对人的性格进行分类,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但这两个词变成重要的心理学专业术语,然后又变成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当归功于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在心理分析史上,荣格的影响仅次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甚至有人认为,他在丰富我们关于人性的知识方面,比弗洛依德的贡献更大。
荣格认为,内向性和外向性是人类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而且,许多哲学思想上的分歧均源自这两种倾向的相互冲突。他是一个对东方思想很感兴趣的人,他说,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外向性的,而东方的思维方式则刚刚相反。这是把这两个词用于不同的人群的比较之上了。当然,内向和外向的说法,还是在单个的人身上用得更多一些。当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个性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他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荣格认为内向性格的人有这样的特征: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内释放,也就是说,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说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
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判别,专家们的意见有一些不一致。弗洛依德认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内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倾向。他指出,向内释放心理能量意味着自恋,而向外释放心理能量则表明此人有可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心理宣泄,并且能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荣格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内向和外向根本没有优劣之分。另一位著名的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艾森克则从大脑的生物学性质上来谈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差异。根据他的观点,内向性格的人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因此,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
所以为了保护自我,他们会逃避周围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也就同时减少了产生冲突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如果艾森克是对的,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从纯生理角度看,内向者比外向者要“聪敏”一些。
第3个回答  2019-06-06
1、过于敏感,总是多愁善感

过于敏感的人,他们情感细腻,心思缜密,容易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枝末节,对于自己在意的人和事会非常在乎,总是会患得患失,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
他们总是会多愁善感,一个物件,一句无心的言语就会勾起他们心灵中敏感脆弱的地方。并且遇到任何事情都会联想到自己,如果别人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也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心情,这样的人活得一般都很累。

2、非常顽固,喜欢钻牛角尖
性格固执的人,认定一件事情就很难改变,并且他们有什么想法也不喜欢和别人说,总是一个人在那里较劲,越是越钻越深,越深越痛苦,最后把小事变成不可化解的事情,甚至变成打不开的心结。他们看似很理智,但其实是非常感性的,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把自己搞的很累很累。

3、过于自卑,习惯逆来顺受
性格自卑的人,他们对于自己没有信心,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总是会为别人着想,而忽略自己的需求。他们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不顾自己的想法,而去成全别人。这样的人一般来说活得都很累,因为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甚至不让别人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就更难获得幸福。

4、自尊心过强,胜负心过盛
有自尊心是一件好事,但是自尊心过强对于一个人来说未必是好事。因为自尊心过强,对任何事情都想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总是喜欢争强好胜,即使是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是这样,很容易破坏原本融洽的氛围,让人觉得这样的人不好相处,无形中不仅使自己变得不开心,也会让别人跟着不开心。这样的人活得会很累。
第4个回答  2019-07-11
压抑心理源于外部环境,也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讲,如果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行为规范的影响。行为规范是调节、约束个体行为的行为准则。如果行为规范太多,过于严厉,或者规范与个体的接受程度差距甚远,个体极易产生压抑感。例如,有些社会对妇女有许多清规戒律;有些家长过份地管教孩子;有些单位与部门对下属有过高的要求,都会使之产生压抑心理。
2.工作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人活于世必然要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若这种实践与人的能力相适应,个体就能取得预想的成绩,就有成就感;若人的能力不能承担这些实践任务,或者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学习、生活,不堪重负,个体就可能感到痛苦与压抑。如有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成绩下降,就会感到压抑消沉。
3.紧张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使人的精神与社会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个人的志向处处受挫,或"怀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会产生孤独无援的感觉。结果可能导致个体采取回避现实的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