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整体把握课文

如题所述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重视了课文本体,而忽略了课文以外的其他内容。如导读、预习或阅读提示、课后练习等。其实,这些内容也是一种教材资源。这些内容的设置正是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培养学习兴趣、参与语文实践、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贯穿一体,形成导学的整体效应。充分利用了这些教材资源,对整体把握课文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从“导读”入手,整体把握本组课文内容新课程语文教科书从一年级开始,围绕专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构成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各个单元之间,体现了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的整体推进。每个单元的前面大都设置了“导读”,“导读”的内容虽然根据各年级、各组教材的不同要求而定,但基本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和思路,体现了本组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仔细阅读“导读”的内容,不仅能“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而且有助于对本组课文的整体把握。二、利用“预习”或“阅读提示”,整体感知课文人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科书,几乎在每篇课文的前面都有“预习”或“阅读提示”。其中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编者再三斟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大多是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分段串讲”的方法和“按自然段讲解”的方法,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从而保持课文的整体美感,达到对课文整体的更深入地理解。又如:人教版第九册《军神》一课在“预习”中这样提出: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军神的话。从这段话来看,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的中的重点难点和文章的中心;而第二个问题,则是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要真正弄清这两个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感悟。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认真阅读全文,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探究、读中理解。三、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整体推进课文众所周知,课文是重要的教材资源。课文中任何一个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句子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因此,在教学闫溪江(洛阳市老城区古香小学 河南省 471002) 摘 要 实施新课标后乃至目前,大多数教师不再分段总结段意而代之以按自然段讲解,以为这就是整体把握课文。其实不然。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呢?我认为,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材资源 整体把握课文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善于预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或善于利用课堂中由文本而生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整体推进课文。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抓住“雪中送炭”这个关键词语,先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而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志愿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朝鲜妈妈送去的又是什么?这样,把一个重点词语看作课文整体的一个缩影同全文联系起来,切切实实让学生体验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意。这样做,既理解了重点词语,又注意了文本原有的整体美感,较好地把握了“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又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紧紧抓住“我呆呆的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根主线,让学生反复朗读;而后,在学完每一部分内容后,都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在学完全文后再读这一句。这样,抓住主线整体推进课文,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得以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感悟不断得到深刻。四、巧用“课后练习”,整体感悟课文“课后练习”是对课文的拓展和延伸,是教材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课文的后面都设置有思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理解和感悟。巧妙运用“课后练习”,也有利于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