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如题所述

一、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1.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其实,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我们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匮乏,我们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他们实验技能之外,还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着想。

二、关于培养学生安全和环保意识几点建议

1.加大实验改革力度应当从教材入手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从我国现行化学教材来看,学生实验的编写一般是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等几部分组成。我认为应当适当增加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美国的化学实验教材《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该书所有实验的编写均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安全、步骤、处理方法、问题等几方面组成,编者极尽详细的要求安全措施及回收处理方法,如果我们的教材中也能补充这样的要求,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实验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该书的实验编排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实验的思路,首先搞明原理、目的,选择实验用品,而后就要全面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才是步骤,回收处理。而我们的思路一般是目的原理→实验用品→步骤→结论,而忽略安全和环保。我认为《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我们指出了这一思路中明显的漏洞,应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和重视。

2.教师当“从我做起”言传身教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2)合理使用反例。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3)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3.从“环保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立足教材,常规教学中多渗透环保教育,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很多,教师应准确把握,妥善利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3)教师应关注环保方面的有关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把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获取安全环保知识;还可通过办板报、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所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深入的课题,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