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钱来鼓励孩子的学习可以吗(200字)

如题所述

下午和同事聊天,说起孩子的学习来,我忽然发现,很多家长都在用钱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可是钱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会是万能的吗?

我同事说,她老妈鼓励她姐姐家的孩子好好写作业的一招儿就是,只要孩子回家就好好写作业了,就奖励10块钱。可是,用这种方法,一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肯定失效。这不,同事说,这方式用了几天,不管用,她老妈也放弃了这个方式。

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好了是自己的事,学习不好也是自己的事。如果父母通过给孩子钱来让孩子好好学些,那仿佛孩子在为父母学习,是父母花钱雇孩子还学习的。开始的时候,孩子新鲜,可能会为了那些钱来主动学习,可是时间长了,钱就会慢慢丧失父母所预期的作用。还有,就是如果孩子手里的钱多了,而父母又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的话,孩子很有可能就养成了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毛病,反而得不偿失了。

其实,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鼓励是最好的方法。可以给孩子奖励,但不是钱,一些可爱的小东西就足以了,比如贴画啦、可爱的铅笔、漂亮的橡皮等等。其实对孩子来讲,小的东西反而可能带来很好的效果。小孩子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他们并不需要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比如我的同事的孩子想要的圣诞礼物就是可爱的小橡皮;乐乐的钢琴老师给她一块大一点的糖再表扬了她几句,就把她乐得兴奋半天,一直不停地给我们看她的大糖,这可是她自己努力练琴的结果呢;乐乐的老师奖励给她的漂亮的铅笔、橡皮,她都很喜欢,也很珍惜。她也一直再努力,希望下次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

所以,家长还是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和钱挂钩吧,学习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家长用钱来买孩子好好学习,真的是不应该!

用金钱激励孩子学习不可取
朋友的孩子,是一个小学生。早在一年级时,家长和教师就为全班孩子的将来而神经紧绷、惶惶不安。集体的焦虑,促成了全班家长一厢情愿商议“利诱之计”。
有人提出,全年级成绩前三名者,奖励人民币200元。这时,心知自家孩子不可能挤进前三名的父母就提出了异议。于是,校方又设立两名“最佳进步奖”,奖金也是200元。
太了解自家孩子可能采取投机策略,或了解孩子连进步都无法摸到边的家长,又生一计,提议“捉对厮杀”:第一名与第二名对拼,第三名与第四名竞赛,以此类推,就可以制造"几乎人人有奖"的激励。这时,脑力被激荡得无法停止的家长又提出:全校排名每进步一名,可得奖金1元。人人有奖,个个有希望。在皆大欢喜的集体催眠下,家长们迅速通过这个用层层利诱堆砌出来的奖励办法。
朋友拿刚出炉的奖励方案询问我。知道这些由几十、几百元组成的诱因,远远低于家长在家制订的高额奖金,于是我反问朋友:“家长期待孩子认真读书,考出好成绩的目的是什么?” 朋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学校!”我又问:“考上好学校后,又怎样呢?”朋友不料有这一问,于是忐忑不安地说:“比较不会交到品行不好的朋友吧!”这个不大确定的答案,使话题草草结束。
奖励制度全面实施两星期后,朋友面露愁容地问我:“用金钱来奖励孩子读书的方案好吗?”我老实说:“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已经研究多年,研究结果显示:若学习来自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它所产生的动力将源源不绝;即使陷入困境,历经重重试炼,也不会减损热忱。这类学习者愿意一试再试,寻求突破;每次冲破瓶颈,就会得到满足。这种来自内在的激励,将使人不断地自我提升。”
“但如果以外在物质来激发学习动力,较好的状况是,在利诱过程中,孩子尝试接触以往没有机会亲近的领域,无意中找到喜欢的学习方向,或是寻到自己不知道的兴趣,而开启生命的契机。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虽暂时被奖金激励,全力冲刺,却无法体会学习乐趣,燃起求知欲;在孩子„唯利是图‟的心态养成后,只要缺乏物质利诱,学习动力就消失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没说完,朋友却道:“我家孩子自从班级实行奖金制度后,有很大的反弹情绪。他说,以前是为了吸收书本知识才用功,现在却好像为了两百元而努力,感觉好怪,心里很不舒服,最可恶的是捉对厮杀制度。过去,跟好友讨论功课、交换学习心得,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现在,和好友被分在同一组,变成了竞争对手,讨论功课的感觉也走味了。总之,他非常厌恶这种用分数评定一切的制度。孩子还问我:“妈妈,我们拼好成绩的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5
中国有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证明。

  请学生尽快用鼠标把计算机屏幕上的圆圈拖曳到一个正方形里,每拖曳一个圆圈,第一组给五毛钱,第二组给五分钱,只有第三组是被请求参加实验,没给任何报酬。结果第一组在五分钟内拖了159个,第二组101个,第三组却拖了168个。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结论:第一,无报酬的请求帮忙效果可以和给付金钱的一样好;第二,钱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有那么大动力,给得不合适,效果也不好(如第二组的成绩)。

  另一个实验也验证了这点。

  2005年,美国四位经济学家和卡内基美隆大学实验人员接受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委托,去印度测试外在诱因,尤其是金钱对绩效的影响:是否薪水越高,表现越出色。

  他们把87名印度人分成三组:一组付4卢比(相当于当地一天的工资),另外一组付40卢比(相当于两周的工资),第三组付400卢比(相当于五个月的工资),请他们做九种作业,如记忆数字、解字谜、掷飞镖,达到某个水平就可以领钱。结果发现,拿40卢比的人表现得并没有比拿4卢比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拿400卢比的人表现最差,在九种作业中,有八种低于其他两组。

  研究者深感不解,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吗?为什么不灵了?

  2008年,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把153名捐过血的人随机分成三组,请他们捐血。第一组没有酬劳;第二组可以得到50克郎的报酬;第三组也有酬劳,但是可以选择把钱捐给儿童癌症中心。结果第一组有52%的人愿意捐血,第二组只有30%,第三组有53%的人愿意捐血并把钱捐出去。

  这几个实验都显示金钱非旦不是万能,有时反而误事。捐血本来是高尚的利他行为,但是一拿钱就变成卖血了。如果捐血可以帮助癌症儿童,人们又都愿意去做。人在吃饱穿暖以后,对精神层次的要求是高于金钱的。

  另一个实验是请学生把一组字重新排列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第一组成员的字重组成“冷天”等中性的句子,第二组的字组成“高薪”等跟金钱有关的句子,然后要他们做一个很难的拼图,拼不出来时可以请求帮忙。结果“冷天”组三分钟就求助了,“高薪”组坚持了五分半钟才求援。做完正要离开时,有人(另一实验者假扮的)不小心打翻一盒粉笔,“高薪”组的人视若无睹,没有帮忙捡。

  很明显,金钱固然使人自立自强,却也使人不愿帮助别人。人一被金钱浸染,就变得自私自利了。

  很多家长自己在小时候受过贫穷之苦,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快乐,就拼命赚钱,给孩子很多的钱,让他们不需要奋斗就有钱花。这样做其实正是消减了孩子的幸福感。

  钱和肥料一样,用得对,可以长出丰硕的果实;用太多,会烧死植物;舍不得用,只会越堆越臭。过去经济学认为工作是负面,金钱是正面,现在发现正好相反,工作恰恰是保持身心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不劳而获的东西不会长久,流过汗水的果实才最甜美。

  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教育上,也体现在社会管理上。

  最近台湾当局针对一些海归学者又纷纷移民海外的情况,为挽留他们在台湾安心工作,提出学术界弹性薪资,最高可到年薪三百万的计划。虽然立意良好,但若配套措施没做好,则会变成“二桃杀三士”,反而不美。要知道,许多人回台教书并不是为了钱。台湾目前教授的薪水虽然比不上国外,但是温饱无忧。与其用钱挽住人才,不如改善台湾的科研环境,如改善计划报账流程,使教授觉得被尊重,不被一些小事情破坏心情,有大把时间能花在研究上。金钱对知识分子并不是最好的驱动力。使命感、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比金钱更重要。

  真正使社会向前发展的是荣誉感、责任心、自我期许和成就感,金钱其实是最难激励人心的方式,它远不及这些有效。
第2个回答  2015-04-15
适可而止。

欢迎追问
谢谢采纳

您的认同是我最大的动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