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其依据是什么

如题所述

  到目前为止,人类是从古猿进化来的,这一结论还是权威的理论。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初步揭开了人类起源的奥妙。不过,他还不能解释古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后来,恩格斯指出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所有论点,都是理论上的,而证明其观点正确与否的证据,目前为止,就是古人类化石。

  但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大多残缺不全,往往只有零碎的头骨、颌骨、牙齿和股骨,而且化石的最早年代也不过在四百多万年前。尽管如此,经过古人类学家的努力,已经弄清了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一、南方古猿

  1924年,在南非的汤恩发现了一个古猿幼儿的头骨化石,鉴定后定名为南方古猿。随后,古人类学家在非洲,特别是在断裂谷的东部,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南方古猿化石。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得知,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万~10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是最早阶段的原始人类。除直立行走以外,南方古猿的其他性状大都像猿,如他们的脑容量很小,在450~530 mL之间,与现代类人猿的脑容量(平均为415 mL)差不多。

  二、能人

  自1960年起,古人类学家在非洲陆续发现了与南方古猿特征相近的古人类化石,定名为能人。能人生活在距今200万~175万年前。与南方古猿相比,他们的颅骨壁变薄,脑容量增大,平均为680 mL左右。与能人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石器,这说明能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了。

  三、直立人

  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20万年以前,他们的化石在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地区都有发现,较著名的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直立人(简称爪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直立人(简称北京人)等。其中,以北京人的化石材料最丰富,研究得最全面。

  北京人的脑容量明显增大,成人的平均脑容量多达1 088 mL,四肢骨在长度、形状等方面与现代人的基本相同,这表明他们直立行走的姿态与现代人相同,并且上、下肢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但是,北京人仍有很多原始性状,如前额后倾、眉嵴粗壮、下颌骨无颏等(正因为直立人有许多类似猿的性状,所以他们也被称为猿人)。

  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石器,这些石器功能各异、加工精细,证明直立人制造工具的能力比能人大大提高了。除此之外,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还发现了很厚的灰烬层,里面有烧过的骨头、石块和朴树籽等,这说明北京人已经会用火了。火不仅可以用来取暖和驱赶野兽,还可以用来烧熟食物,使食物容易被消化和吸收,这促进了人类祖先体质的发展,特别是为脑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四、智人

  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万~1万年前,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的大小(平均为1 360 mL),这标志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了更高水平。因此,古人类学家把他们与现代人归为同一个种,即智人种。

  1、早期智人

  20~30万年前至5万年前 马坝人(中国广东曲江县马坝乡)

  尼安德特人(德国尼安德特山谷) 脑量1 350 mL,接近现代人的脑量,体质上保留一些原始特征(嘴部前突,眉嵴发达等)。 能生产工具,能猎取大型猛兽,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征服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晚期智人

  5万年前至1万年前 山顶洞人(中国北京房山区周口店)

  克罗马农人(法国克罗马农村) 脑量基本与现代人的相同,达到1 400 mL,体态与现代人相似。 能制造复杂的石器、骨器和角器等工具,能制作精制的、别具风格的艺术品和装饰品,能缝制衣服,建造帐篷,能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可能开始过母系氏族社会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25
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第2个回答  2014-10-25
“人猿相揖别”——表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自从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上帝造人”的“神创论”遭到致命打击,人猿同祖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
100多年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受到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生物科学的挑战。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提出了“遗传基因学说”,将进化论演变为“现代达尔文主义”。接着,日本与美国的科学家又根据分子遗传学的成就,提出了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不是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而是由于“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非达尔文主义”的“新进化论”。但这些生物科学的新说并没有否定人类远古的祖先是古猿。考古学家也通过化石分析指出,大约在地质时期的新生代第三纪,由于生态环境的剧变,以及古猿内在身体结构的特点,有一支古猿从森林转到地面,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迈出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然而,最近有一位叫米高尔·奥登的法国医学家提出了一个骇世惊俗的观点:“人类和海豚的亲缘关系超过猿猴,人类的祖先是海豚!”他认为,人类本性亲水、猿猴厌恶水,这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分水岭。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人类脊柱可以弯曲,适宜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人的躯体光滑,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只有头部、腋部、阴部长着长毛发。人类能以含有盐份的泪液表达感情。有趣的是,海豚也会流泪。人类喜欢吃鱼、虾与海藻;猿猴却不喜欢。最有意思的是,在生物界,只有人类与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是面对面性交的;猿猴的性交则是于背部进行的。
所谓“食色、性也”,本性的这两个基本方面,人类同海豚接近而同猿猴大相径庭。
如此比较,人与海豚同祖似乎也有道理。如果真像奥登推测的,人类祖先是水中的哺乳类而不是猿猴,那么这一学说嬗变,对社会科学领域也将产生影响。因为,它是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基础性理论。
在“人一猿同祖”与“人一海豚同祖”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人类学家另有人类祖先海猿说。英国人类学家艾利斯特·哈代认为,在400万年到800万年前,非洲东北和北部,由于海水上涨淹没了大片土地,迫使那里的古猿逐步适应海中生活,成为海生动物海猿。约400万年后,海水后退,淹没的土地重新成为陆地,海猿又一次回到陆上生活,向人类方向进化。这种居于两种对立观点之间的又一说,对“人一猿同祖说”、“人一海豚同祖说”其实都作了支持,但从人类进化时间表来说,它更有利于“人一海豚同祖说”。
“人—海猿同祖说”的主要理由是:其一,人的体表特征表现为裸露与皮下脂肪,不同于灵长类动物,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其二,人类对盐缺乏调节机制,并以“浪费”盐份的出汗来调节体温;非人灵长类动物却没有靠出汗调节体温的机制,相反具有对盐摄入量的控制与渴求的机制。这表明人类从海洋中来。其三,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不是游泳能手。看来,它与“人一海豚同祖说”理由是接近的。
人类的祖先是古猿,还是海豚?传统的科学结论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