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怀疑佛教?

首先佛教有自己伟大的地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对于佛教,佛法典籍,只能照着全盘接受吗?
在某一阶段能否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者怀疑?
佛教是否鼓励人们有不同的观念?

佛陀在世时,是提倡自我反思的。佛经都是弟子们的提问,反思以及佛陀的解答。

学佛有自己的思考是很正常的事情。况且学佛也是需要因缘的。最初末学接触佛学,因为因缘不具足吧,也没少对其怀疑甚至轻视,现在回想起来那只是出于自己的无知无畏而已。忏悔啊。但是这个阶段应该也是很多同修经历过的。当年,印光法师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啊。印光法师可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也经历这个阶段。真有点不可思议。

末学这些年学佛的经验是,佛法经典很多都是方便说,不同的经典往往有其对应的根性众生。如果楼主深入诵读就能够发现这一点。学佛的过程正是不断发现,不断清净,不断醒悟的过程。当时机没有成熟时,对经典的理解也会有偏差。末学读经典多遍,例如,金刚经,从来不觉得自己完全能够理解金刚经。如果能够理解,估计也入道了。只是偶有些许感悟而已。
八万四千法门,正是正对不同观念不同根器的人而设立的。这也是佛法浩瀚的缘由吧。
不过,末学认为,只要抓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法。”这个总原则,并从自我观照,自我反省,自我身语意的清净,熄灭五毒,遵循十善业入手,起码不会弄错方向,至于选择哪个法门,随着修行的深入,自己会慢慢契合的。

随喜楼主的学佛因缘啊。愿您六时吉祥!愿您与佛学结上更深厚的善缘!
南无阿弥陀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2
佛有一次到憍萨罗国一个叫做奇舍子的小镇去访问,那镇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罗。他们听说佛来了,就去拜见他,向他说:「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来到奇舍子,他们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它教义。然后又来了其它的梵志出家人,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它教义。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都在怀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语,谁说的是妄语。」

于是佛给了他们如次的教诫,在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迦摩罗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以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佛所教的尚不止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查如来(佛)本身。这样他才能充分的相信他所追随的师尊的真正价值。

根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五盖为:1。贪欲2。瞋恚3。睡眠4。掉举5。疑)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裹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裹根本就没有其它宗教中所谓罪的观念。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定,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暸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祛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己有了知与见。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样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与惶惑。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而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是「我不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为人祛疑解惑,素极热切。就在他圆寂前几分种,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后来再后悔没有把这些疑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则声。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这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他向佛发问。)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 - -毋宁说是盲信- - -上的。但是在佛教里,重点却在「见」、「知」与「了解」上,而不在「信」(相信)上的。巴利文佛典里有一个字sad-dha(梵文sraddha),一般都译作「信」或「相信」。但是sa-ddha并不是单纯的「信」,而是由确知而生之坚心。只是在通俗佛教以及在经典中的一般用法方面来说,saddha确含有若干「信」的成份。那是指对佛、法、僧的虔敬而言的。

根据公元四世纪顷的大佛教哲学家无着的说法,信有三种形态:(一)完全而坚定的确信某一事物的存在,(二)见功德生宁静的喜悦,(三)欲达成某一目的的深愿。

不论怎样解释,多数宗教所了解的信(相信),都与佛教极少关涉。

一般「相信」之所以产生,全在无「见」;这包括一切见的意义在内。一旦见了,相信的问题即告消失。如果我告诉你:我握紧的掌中有一颗宝石,这就产生了信不信的问题,因为你看不见。但是如果我张开手掌让你看这宝石,你亲见之后,相信的问题就无从产生了。因此,在古佛典中有这样一句话:「悟时如�掌中珍(或作庵摩罗果)。」

佛有一位叫做谟尸罗的弟子。他告诉另外一比丘说:「沙卫陀同修啊!不靠礼拜、信(相信),没有贪喜偏爱,不听耳食之言及传说,不考虑表面的理由,不耽于揣测的臆见,我确知、明见、生的止息即是涅盘。

佛又说:「比丘们啊!我说离垢祛染,是对有知有见的人说的,不是对无知无见的人说的啊!」

佛教的信永远是个知见的问题,不是相信的问题。佛的教诫曾被形容为ehipasika,就是请你自己「来看」,而不是来相信。

在佛典里,说到证入真理的人,到处都用「得净法眼」一词。又如「他已见道、得道、知道,深入实相,尽祛疑惑,意志坚定,不复动摇。」「以正智慧如实知见。」谈到他自己的悟道时,佛说:「眼睛生出来了,智慧生出来了,善巧生出来了,光明生出来了」。佛教里一向是智慧得正见,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

在正统的婆罗门教毫不容情地坚持要相信,并接受他们的传统与权威为不容置疑的唯一的真理的时代,佛这种态度日益受人激赏。有一次,一群博学知名的婆罗门教徒去拜访佛,并与他作了长时间的讨论。这一群人中有一位十六岁的青年,名叫迦婆逿迦。他的心智是公认为特别聪颖的。他向佛提出了一个问题。

「可敬的乔答摩啊!婆罗门教的古圣典是经过往哲口口相传,直至于今从未中断的。关于这个,婆罗门教徒有一个绝对的结论: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是假法。可敬的乔答摩对这点有什么话说吗?」

佛问道:「在婆罗门教徒中,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他己亲身确知确是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假?」

那年青人倒很坦白。他说:「没有!」

「那未,有没有一位婆罗门的教师,或是教师的教师,如此上溯至于七代,或是婆罗门经典的原著作人,曾自称已知已见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是假法?」

「没有!」

「那末,这就像一队盲人,每一个都抓住了前面的人。第一个看不见,中间的看不见,最后的也看不见。依我看来,婆罗门教徒的情形正与一队盲人相彷。」
第2个回答  2011-02-18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取自南传巴利经藏《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经》

《卡拉玛经》,此经记述了佛陀对卡拉玛人的一番教诲。

当时,卡拉玛人因不知如何抉择各位宗教师所言,不辨是非,不分真假,故请示于佛。事实上,这不仅是卡拉玛人所困惑的,也是人们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会面临的问题。即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了众多的查询工具,有了一生难以读尽的典籍资料,仍无法保证,在面临抉择时,作出百分百的正确判断。

那么,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当卡拉玛人彷徨着,无法决定接受什么教义时,佛陀针对这一问题宣说了《卡拉玛经》,告诉迷茫的他们,也告诉同样迷茫的我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

为此,佛陀总结了十项准则: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卡拉玛经》突显了佛教求真、求实、求证的根本精神,有别于其它很多宗教单纯的以信为本。上述十点,更是震聋发聩的醒世之言。
在南传佛教地区,《卡拉玛经》是一部家户喻晓的经典,深受广大信众,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尊重与推崇。

以上经文是有名的卡拉玛经。您可以对每个阶段的疑问都采取质疑,验证,认知的过程。佛陀并没有反对人怀疑或者质疑他的教法,但最后的正见是同样的。除了那部分之外,很多观念您可以保留。
第3个回答  2011-02-18
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还有认为,人不能盲目迷恋宗教,我个人觉得佛教有些东西只是说开导你,或者是帮助你不要想事情做事情望死胡同里钻而已,
至于佛教是否能鼓励人们有不同的观念,那也是因人而异的!
能否怀疑佛教?我个人觉得能怀疑,任何事情都会有争议,也会有异议,树叶都没有一模一样的,那咱们怎么能肯定大家都是肯定佛教的?怎么能肯定没人会怀疑佛教呢?
或许我帮你解决不了问题,不过,希望能让你多个看法和感想......
第4个回答  2011-02-18
在我看来,佛教是有系统性的,若皈依佛门,当一心向佛,佛教劝人向善,讲究因果业障的,将一套体系不全部接纳,那么就不能形成联系,在某一阶段若存有意义,就是修行的过程,将看法或怀疑看透就会有所悟有所得,佛教不涉及观念,重在修为 感悟。若想学习佛教的哲学,可以部分的取舍,若是皈依当全心向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