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菓子的特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日式点心统称为“和果子”,包括糕饼和甜点,以麻薯、年糕、羊羹、大福等最为常见,多用红豆做馅料。“和果子”与其说是小吃,不如说是日本传统艺术品。其精致的造型完美地表现了日本人对饮食美学的追求,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因此,许多日本漫画和电视作品中,都以点心师为主人公,并赋予其传奇的力量。日式点心除了“和果子”之外,还有一类以烘烤制法为主,包括红叶饼、人形烧、铜锣烧、鲷鱼烧等,多以模型制作出象形的红豆饼,味道大同小异,但是根据各地特产和历史不同,而在造型上变化各异。比如富士山脚下的纪念品商店,各式点心,全部制作成富士山的形状。 1煎饼
煎饼起源据说是将和好的小麦粉油炸而来。在江户时代利用小麦粉或年糕为底料的饼,被制作成各种有淡甜的口感的果子,也因此为人们所熟知。用粳米制作的酱油煎饼得到推广是在明治以后了。
2羊羹
羊羹如文字所示羊肉的汤汁。作为点心之一相传来源于中国的禅僧。禅僧被禁止食用肉类所以用小豆,小麦粉,葛粉等蒸煮成型,看似羊的汤汁。江户时代寒天被发达利用,炼羊羹也因此诞生。
3馒头
馒头相传和羊羹相同在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来源于中国的禅僧。当初主要在寺院制作。据说包裹的馅也使用蔬菜等的煮物。甜小豆馅是在江户时代流行并渗透于各地的。
4大福
大福起源于放馅的“鹌鹑烧”它比大福要大吃一个足以饱腹因此也被成为“腹太饼”。宽政年间(1789—1801)加热的腹太饼被以“大福饼”的名字出售。也许吃了福气到这样的寓意让人喜气的缘故,博得人气。
5团子
团子的语源有很多。其中一说是唐果子的“团喜”。将和好的稻谷粉加工成圆球状这种简单质朴感使得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名产团子。以京都下鸭神社的御手洗祭上供奉的团子为首,彼岸团子,赏月团子等,和年中仪式有深厚的关系。
6お汁粉、善哉(加年糕片的小豆粥)
在日本关东和关西“汁粉”“善战”的称呼不同。据说汁粉本来指汤中放入果实的汁物。善战来源于供奉于神前用年糕和小豆制作的小豆杂煮“神在饼”。
7金锷烧
四边形的为主流。最初是象刀锷一样的圆形。用米粉制作的关西的“银锷”流传到江户时代,产生了用小麦粉制作的圆形的“金锷”。进一步演变形成了和同类四角点心一样的四边形。
8江米条
江户时代,有种加入“りん”这样名字的砂糖的果子。也许是由于次而命名的。但真正的来源尚不明确。江户时代后期博得人气,“山口屋”江米条店的图画被流传下来。
9米花糖
据说是遣唐使传来的唐果子之一。用火醅煎膨胀“米振兴”这样的被写成汉字“兴米”。江户时代在各地被制作。在江户作为浅草寺参拜的特产“雷兴”,在大阪硬若石头的“栗之淤古志”比较盛行。 ·材料使用
秋季(9月—11月)是丰收的季节,因此使用板栗,柿子,芋头等的和果子多登场。若要品尝当年的板栗的美味,当首选“栗金时”“板栗鹿子并饼”。
冬季(12月—2月)比如薄皮包裹带馅的馒头和大福很有分量,让人有暖融融的心情和温暖感的这类和果子居多。也是品尝“鲷鱼烧”“今川烧”等的烤果子的好季节。
春季(3月—5月)象“草饼”“樱饼”带有草或叶子香气的果子开始热闹起来。“雏果子”“柏饼”“粽子”等和各种年中仪式关系密切的果子居多。
夏季(6月—8月)使用寒天,葛粉视觉上具有清凉效果的口感润滑的果子比较有人气。“凉粉”“水羊羹”“蜜豆”等自不用说,用葛粉包裹的小馒头也很受欢迎。
·代表果子
秋季
牡丹饼(おはぎ),千岁糖
牡丹饼中不可缺少的小豆自古就被认为可以辟邪。它在彼岸即秋分时食用。
千岁糖据说是来源于浅草出售的“千岁糖”。它形状细长,主要是庆祝孩子的七五三时祈盼孩子健康长寿之意。
冬季
花瓣饼,饼花
日本皇室在正月会准备用白的圆饼夹有小豆色的菱饼,牛蒡,味曾的“菱葩”。以此为原形设计制作了花瓣饼。
饼花在1月15日小正月作为祈祷谷物丰收而被供奉装饰。在养蚕地域被成为“茧玉”。
春季
菱饼,粽子,柏饼
菱饼的颜色被比喻为桃花,白雪,草木。菱形尖锐的端角也具有除魔之意。在3月3日女儿节时装饰食用。
粽子原本是消除厄运的仪式食物。
柏木在新芽尚未萌发时,老叶子不会凋落饼,因此柏饼在祈祷子孙繁荣的武家社会为中心推广发展。
粽子和柏饼在旧历端午节时食用。
夏季
嘉祥果子,凉粉
嘉祥果子作为在6月16日祈愿除病的“嘉祥”仪式时使用的果子被制作推广。这天被定位“和果子日”。
凉粉因地域而异,有的将它作为盂兰盆节(8月15日)的修行食物提供。在一些地域还流传着用一根筷子吃凉粉的风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