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的典故

为什么武田信玄把他最为至理名言?

风林火山(Furinkazan)的概念出自于《孙子兵法》,原典是:《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其疾如风:军队的行动要反应迅速,犹如疾风掠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战胜敌方。
  其静如林:当军队缓慢行军时,犹如静止的森林,肃穆、严整,不惊动敌人,不打草惊蛇。
  侵掠如火:当进攻敌人时,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锐不可当的攻势结束战斗,取得完全的胜利。
  不动如山:当军队驻守时,要如同山岳一样,严阵以待,随时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
  难知如阴:当军队隐蔽时,要像阴云遮天不见日月星辰一样。
  动如雷震:当军队行动起来,犹如雷霆万钧,勇猛迅捷,使敌无从退避。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军事学的基础,其思想已经溶入到中国军事理论的方方面面,所以已其中的某一点作为指导在中国宣传的并不多。由于日本军事远远落后于中国,而战国时代的大名武田信玄比较早的领悟了要领,提出了“风、林、火、山”的口号,在军事理论贫乏的日本战国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据史书记载,《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是在公元735年,既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等中国兵书带回日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后作为秘密的珍藏书并未迅速传播,直至战国时代才公开运用。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后一直作为朝廷与兵家的“密笈”不向外传。长期以来,中国兵法在日本被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所笼罩,当时流传的只有中国的兵阴阳家(1)兵书,其日译本书名为《训阅集》共120卷。而一同传入的《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则视为秘不外传的书籍。同时,兵阴阳家的迷信成份也妨碍了《孙子兵法》的传承与应用。甲州派兵法家香西成资在《武田兵述文稿》中指出:“大江维时(可能是假托的人名)归朝以后,以文武辅佐于朝廷。于是兵家之徒,请学其法(指《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大江维时秘此法而不传于人,别以兵阴阳之书为日本文字,作《训阅集》120卷以传于世。是所以欲惑人之耳目而不使知兵法之实事也。”据称,《孙子兵法》存于大江世家,后传到了大江匡房(1041~1111)之手,此后又从匡房传到源义家,进而碾转传到甲州武田源氏。从此《孙子兵法》得以在甲州派中流传、继承和运用,其后裔武田信玄是其家传兵法的继承人,并在战国时代的战争中充分运用了《孙子兵法》。
  日本的战国时代是指室町幕府末期应仁之乱(1467~1477)后的一个世纪。在长达100年的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烽烟四起。在此期间,武田信玄(1521~1573)因与上杉谦信长期作战而闻名,尤其于1541年信玄成为武田家族首领之后,在与谦信争夺关东霸权时,威名大振,对织田信长形成一种威胁。最终,在征讨信长的过程中,信玄于军中病逝。武田信玄在作战中能充分运用《孙子兵法》,最著名的是他所制定的突击旗,其上援引有《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14个大字。如今这面原旗仍保存在日本盐山市云峰寺中,或许是武田信玄于1551年在此出家为僧的原故。学者认为,武田信玄所归纳的“风林火山”的战略是表现出《孙子兵法》常变一体、静动一元的特色。武田信玄的兵法在慎战、全胜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方面与《孙子兵法》有共同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5
风林火山是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所使用的军旗,典故出自中国《孙子兵法·军争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武田信玄在读过《孙子兵法》后拜访和尚快川绍喜,诉说他想设计新武田军旗,于是从中挑选出上述的句子作为旗印。

其实风林火山旗并非武田原创,早在200年前的南北朝时代,在奥州举兵的年轻武将北畠显家就曾经在对抗足利尊氏时使用此一旗印。北畠显家是名门村上源氏的后代,学识非常高,深深被孙子兵法吸引。

日本文学家井上靖曾以“风林火山”为题,发表以武田信玄军师山本勘助为主角的小说。
第2个回答  2013-10-25
武田信玄小时候喜欢看书,他看了《孙子兵法》觉得有道理,于是挑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做了一面旗帜。并且武田家有名的赤备队都比较符合风林火山的意思
第3个回答  2013-10-25
好深奥耶 难懂啊 请你指教下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