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是益虫还是害虫?

如题所述

是。
螳螂是益虫,食性,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抑制害虫的一种方法,因为害虫本身就是很多昆虫及其它动物的食料,也是很多微生物的寄主。有些害虫不能够在老产区大量生存的原因,有时并不是由于天气不适宜、食料缺乏或不足、或者繁殖不多等等原因,而是受到天敌的捕食或寄生,造成数量大量减少的结果。害虫的天敌,即益虫,可以简易地把它分为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这两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1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是益虫

螳螂是一种食肉性的昆虫,它的食物有棉蚜虫、红铃虫、玉米螟、菜螟、菜青虫、金龟子、苍蝇、蚱蜢等60多种害虫的成虫和幼虫,螳螂还是蝗虫的死对头。所以说,螳螂是一种有益的昆虫。螳螂一点植物也不吃,专门喜欢吃肉食,而且还要吃活的动物。

扩展资料: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构成能够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前足捕捉虫,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螳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1-19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
扩展资料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800-2000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  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无论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都有螳螂生存着,其种数在一千八百种以上。螳螂除了前腿特别巨大外,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那带着复眼的高度灵活的头。它的眼睛可以盯住正前方的任何活动目标,而其他昆虫即使拧断了头也做不到这点。这一对大大的复眼长在宽大的头盖骨上,这使得螳蜘能更好地测定猎物的距离。这些眼睛可以迅速调整,以适应耀眼的太阳光或者黎明和黄昏时分照射在叶面上的光线强弱变化。不过,螳螂是一种日间活动生物,因此没有适应夜间活动的视觉能力。它的每只眼睛中有象瞳孔般的圆点,看起来简直就象射向猎物的射击孔。
第3个回答  2019-07-22
螳螂是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扩展资料
捕猎必备利器——螳螂的复眼
螳螂能准确捕食,是因为它的一对复眼和一套完整的跟踪瞄准系统。这个系统能迅速测出飞掠眼前的小昆虫的来去方向、速度和距离。
螳螂和绝大多数昆虫一样有一对复眼,昆虫复眼一般都有很大的球面,因此视野非常广阔。昆虫的复眼都是由几个到几千个小眼组成,分布在头两侧,多数为椭圆形或者长圆形,每个小眼都具有角膜、晶锥、感杆束、色素细胞和基膜。
角膜和晶锥构成了复眼的屈光器,主要是起到透光、保护感受器和屈光的作用。感杆束和色素细胞可以随着光强的变化而变化,起到调节光量的作用,同时具有视觉定向功能。基膜是连接小眼和视神经的部分,起到了增加视神经感受性和支撑小眼的作用。
每个小眼所见物体的像仅为1个光点,各个小眼感受到的强度和色泽不同的光点拼合起来,就成为所见物体的像。复眼视觉的清晰度主要取决于所含小眼数目的多少,小眼数目越多,成像越清晰。
螳螂的每只复眼由几千个小眼组成。复眼没有调节焦距的能力,所以一般只能分辨近处的物体。但螳螂善于利用复眼形成的夹角来判断对象的方位和距离,尤其对运动着的物体有更高的辨识能力。如当苍蝇在螳螂眼前急速运动时,影像会在螳螂复眼中快速移动,从一个小眼到达另一个小眼。
有的小眼先看到苍蝇,有的小眼后看到苍蝇。它们把接受的图像信号不断送往大脑,因此,大脑收到小眼送来的电信号有先有后。
螳螂看到苍蝇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个个单镜头组成的电影镜头。因此,螳螂不但能看清苍蝇,还能感受到苍蝇飞行的快慢。科学家认为,这种眼睛是一种高超的速度仪,它能计算出苍蝇的飞行速度。
另外,螳螂的脖子也很奇怪,它由许多根纤维组成。当螳螂的眼睛跟踪苍蝇时,头也随着转动。头部向右转动时,右侧的纤维被压弯,左侧的纤维被拉直。
纤维的底部与神经细胞相连,它们的运动可以刺激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产生电信号,而左右神经感受到的差别信号,正是螳螂头部旋转角度的量度,这是极为准确的瞄准器。
根据眼睛和脖子纤维的共同工作信息,螳螂的大脑能测出小虫的距离和角度,从而达到迅速、准确、百发百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螳螂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捕猎必备利器——螳螂的复眼
第4个回答  2019-11-07
螳螂是一种食肉性的益虫。
它的前足生着两排锐利的锯齿,能捕食许多苍蝇、蛾子、蝴蝶、蚱蜢、蝗虫等棉粮、蔬
菜的害虫,是消灭害虫的一员大将,任何活泼的害虫在它两把大刀面前,均无遁逃的余地,因此人们特把它的前足称为
“捕捉足”。
螳螂捕食害虫的本能,不仅成虫具有,其实它从卵壳出来的幼虫,虽那时个体不大,但已经能捕食蚊子等小虫了;逐渐长大后,连活泼的苍蝇、飞蛾等也能捕捉;有一种叫黠螳螂,更有巧妙的捕食本领。它伏在树叶或花丛中,把第一对足装成花瓣似的,看来真象开放的紫白色兰花,以致一些昆虫冒冒失失地误认为是一朵鲜花飞去采蜜,自投罗网。
扩展资料
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蝗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蝗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螳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