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十大家

如题所述

中国现代文学十大家—— 1、鲁迅:鲁迅,一个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人看得最透彻、认识最清醒的人,我们怎么可能不走近他呢?且不说他杂文思想的深邃,就他小说所达到的高度,也是很少有人能企及的,如《孔乙己》、《在酒楼上》(其中惦着小弟弟的迁坟,记得给邻居的女孩买绒花的故事,分明可以看到鲁迅内心温柔的情感,鲁迅并不只是一个斗士)等。
  2、周作人:完全可以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周氏的文字,我尤其喜欢他的那些有着人间的味道,平淡、琐细、苦涩而又不乏温馨的文字,体现了作者对人世的深沉悲悯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包容,犹如一碗略带苦涩却最清凉的茶。他的《结缘豆》、《故乡的野菜》《若子的病》、《若子的死》、《初恋》、《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是我最喜欢的篇目。
  3、沈从文: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月亮,太阳虽然给人间带来光明,但光线毕竟太过热烈,太过刺眼,这与他小说的整体风格有些不符,因为他的小说是那么的明净、澄澈,就像那如水般的月光,照临漫漫黑夜,给人温柔抚慰的同时,却总是透着一股悲凉与凄冷。他最好的小说除了《边城》外,我以为还有《丈夫》、《柏子》。
  4、曹禺:写《雷雨》时的曹禺才二十一岁,真是一个天才呀,《雷雨》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除了鲁大海这个比较概念化,比较单薄的人物外)都抓住自己的一根救命稻草,拼命追逐、挣扎,不知反省,但最后都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与捉弄。《雷雨》无疑是现代文学中最具宗教感的作品。《日出》中最惊心动魄的,无疑是黄三省自杀前那段痛苦绝望的内心独白,这段文字很好的表达了作品“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而这种最底层小人物的挣扎绝望、哀告无门的痛苦,在今天也是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当年曹禺看见了,现在谁又看见了,或者看见了,却扭过头去,假装没有看见。《雷雨》无疑是曹禺最好的剧本,但我更喜欢他的《北京人》与《家》,写这两部作品时的作者已经由《雷雨》时的“郁热”进入到“沉静”时期,这两部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两个最美好的女性形象:愫方和瑞珏。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以他的妻子为原型创造的,之所以写得这么美,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曹禺,充满了浓浓的爱。
  5、张爱玲:张爱玲对人性的理解、宽容和彻悟,实在是惊人,从她最短小的文章《爱》便可见一斑,这篇文章,完全可以作为解读张爱玲全部作品的一把钥匙。
  6、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洛神,冰心之辈,与之比较,不是以道里计也,她的《生死场》,对中国底层卑微生命的刻骨体验,以及对屈辱女性命运的感同身受,使我们惊叹于她这样一个柔弱女子的坚忍。她的临终绝笔《呼兰河传》,更是她的一曲生命的挽歌,那些对故乡的深情回忆文字,如梦一般美丽,却又如现实一般残酷,令人绝望和悲哀,而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则是所有写鲁迅的文字中最好的。
  7、老舍:相对他的那些大部头的作品,我更喜欢他的《月牙儿》,文字是那么的澄澈,空灵,但又那么令人悲哀、绝望,月亮成了人世沧桑的的一种关照、一种悲悯,让我想到了安徒生的《月亮看见了》。
  8、废名:也许是我个人偏好,他的小说写得那么精致,那么美丽,田园牧歌一般,但是太美好的东西,往往太脆弱,容易毁灭,所以更是令人悲哀,沈从文的小说和他是一脉相承。
  9、白先勇:如果只允许用一个词来概括白先勇在他的小说世界中所灌注的情怀特征,一定有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悲悯”这个词。世界上不论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作家都会无一例外地用一种博大而又沉郁的悲悯之心去看取社会、看取人生,看取人,但在白先勇那里,“悲悯”已不再只是一种看取的角度和立足的制高点——它已内化为一种精神品格和情怀气质,浇铸在他的作品中,并成为他的作品的内在核心部分(刘俊语)。他的小说《冬夜》、《游园惊梦》无疑是中国现代最好的几部中短篇小说之一。
  10、金庸:尤其是他的四大名著《神雕》、《天龙》、《笑傲》、《鹿鼎》。《神雕》中对杨龙爱情的刻骨描写,真是令人荡气回肠,而对女魔头李莫愁极具人性的刻画,也开始显示出一个大师应有的气象,而且全篇结构一气呵成,毫无枝蔓。《天龙》最具有宗教感,那种对人性的悲悯情怀,更是令人感怀不已,陈世骧评为“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笑傲》对政治江湖的反讽,《鹿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也都是极其到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