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高二选科后更改有规定吗

如题所述

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即可选择选考科目,在高考报名时要最终确定。高考报名之前都可以更换选考科目,高考报名结束后不可以再更改。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各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组织所有招生高校做好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确定工作,提出新高考制度下本校各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并按程序及时向社会公布。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再结合拟报考高校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确定自己的选择性考试科目。这样,学生选择选考科目和以后报考高校招生专业就可以较好的协调起来。

扩展资料:

选科建议

1、优劣---排名---选科

2、选科---专业---职业

新高考选科,一个“新”字就可以看出,这是针对于原有的高考制度而言的,新高考选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分科类别而言:

传统高考——文理分科,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分开文理科,文科学习的科目除去语数外,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的学习科目是物理、化学、生物。

新高考——不分文理,学生自由组合。

从考试科目而言:

传统高考考试科目——语数外+文综(政史地)/语数外+理综(理化生)分值语数外都是150,文理综都是300分。

新高考选考科目——3+3,第一个3指的是语、数、外三门,第二个3指的是6选3(浙江为7选三),6指的是史地政理化生,浙江多了一门信息技术。满分是100分。

从考试时效而言:

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当年当次有效

新高考——语数当次有效,英语及选考科目两年有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高考选科

参考资料: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新高考问题 省教育厅集中回复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03
这几天,上海市人大主任会议督办代表书面意见,众多人大代表们发现,他们在年初提出的种种和教育相关的建议早已得到回复,其中反映的大部分问题都已得到妥善解决,有些困难虽然一朝一夕难以消除,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克服。市人大代表、虹口区继光高级中学教师陈寅早在年初曾经提出了“关于在高二、高三年级中加强学生选科和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书面意见”,希望诸如“升高三了,我该选文科还是理科?”“要高考了,我该填自己喜欢的,还是父母喜欢的志愿?”这一类的问题不再困扰高中生,现在他发现,本市已有不少学校悄悄开展了这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们为人生选择问题“未雨绸缪”。

  大学生就业问题缘于高二分科

  “眼前正值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关键期,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今后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无论如何大学生就业始终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宏观形势决定的,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负一定的责任。”陈寅老师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源头,就在于高二分科。

  首先,目前学生的分科大多在高二时进行,但相当多学生在分科时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上海高考志愿填报实行兼报兼招政策,更加助长了这种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能喜爱化学的学生,却加试生物,而高考又填报物理专业。学生热衷于经济专业,却不知学经济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等等。对国家而言学生尚未开始高等教育就已造成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不合理。

  其次,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专业的冷热、学校的知名度、就业的形势等等,就是没有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出发,因此造成就业后更多考虑经济收入,频繁跳槽,工作中缺乏创造性,使城市就业群体的创造力和原创性降低。因此,在平常的教育当中,老师们就应尽量倡导爱这行干这行,不能寄希望于干这行再爱这行,要让所有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

  建议高二增加选科指导课程

  因此,高二学生普遍存在分科指导乏力的问题。学生主要依据学科成绩、家长意见、同辈经验、学校师资力量、专业冷热等,这样的选科缺乏科学、有效地指导。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学生同样缺乏指导,仅凭现场咨询、口口相传、《上海高考指南》等手段较难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目前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写的文本不少,如《上海高考指南》、《上海卷考试手册》、《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艺术类专业(系科)考生报考指南》、《升学与就业》等等,但这些文本主要侧重填报专业的微观技术层面,而对怎样选科、怎样选择专业和院校、上海急需怎样人才等中观和宏观层面的指导还较单薄。总体而言,政府在学生高二分科和高考填报志愿时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和介入程度还需要加大。

  对此,陈寅建议,高中学校一方面应该组织力量编写有关文本,作为选修、必修课程或学生自学的教材。内容包括:(1)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的介绍,及其相关专业的介绍。(2)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与学生自身兴趣、特长和能力匹配度的相关研究。(3)上海今后5年乃至10年急需人才和专业的门类的介绍。(4)人生规划、就业指导,等等。

  同时,各校还应该在高二年级中增加选科指导的必修课程,如规定各校在高二年级必修课程中增加1—2课时的选科指导。师资由本校教师承担。培训可由各区教研室统一组织。另外还应该在高三年级中开设《人生和职业规划》的选修课程,规定各校在高三年级中开设《人生和职业规划》的选修课程。学校如果没有条件,可下发教材,由学生自学。

  职业生涯规划师和中学生同住寝室

  其实,陈寅的想法已在部分学校成为现实。在交大附中,每天下午当其他老师陆续下班时,职业生涯规划师顾颖就开始忙碌起来,尽管她不是宿管老师,但是,她晚上都和学生一起睡在寝室里。本学期开始,交大附中首创职业生涯规划师,高一新生的课程表上必修课上写着《生涯规划》,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培养感情,不仅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礼仪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还会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顾颖介绍,本学期开始,交大附中的高一年级的10个班级学生都要必修《生涯规划》课。交大附中的副校长王琳媛介绍,目前,生涯规划没有现成的教材,学校邀请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德育老师成立了一个教研组,研究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

  目前,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有6个方面的体系:第一课,老师教高一新生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和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如何进行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沟通。王校长介绍,交大附中是一所寄宿制高中,很多学生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将成为新生适应高中生活提前掌握的技能。

  初中的学习更注重记忆,高中的学习则侧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第二个体系的教育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王校长介绍,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管理时间,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如何对商品进行适当的包装?如果进行市场营销……学校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设计各种创业计划,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出席正式的会议该如何着装?穿什么颜色的西装适合搭配哪种颜色的衬衫?王校长介绍,中学生在校园里面穿校服,很多学生不知道各种社交礼仪,为此,学校也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此外,生命教育、公民意识培养都成为生涯规划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天和学生一起住集体宿舍,课间和学生一起了解,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交大附中的生涯规划指导老师顾颖每天都和学生们“泡”在一起。她很自信地说道,和学生的朝夕相处,努力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学生们的信任,将来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目前高中学校的这类做法还属于“点上开花”,如何实现“全面结果”,以及这样的做法怎样更加系统、科学,则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其他学校的共同努力。陈寅还在建议中提到:“大学生的就业,涉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我们要从源头抓起,也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从高二学生分科就加大介入,充分调动各种调节手段,花费较少的钱使人才资源分布和配置更趋合理,为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人才基础。”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金融危机对今后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无论如何大学生就业始终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宏观形势决定的,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负一定的责任。”陈寅老师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源头,就在于高二分科。
首先,目前学生的分科大多在高二时进行,但相当多学生在分科时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上海高考志愿填报实行兼报兼招政策,更加助长了这种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能喜爱化学的学生,却加试生物,而高考又填报物理专业。学生热衷于经济专业,却不知学经济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等等。对国家而言学生尚未开始高等教育就已造成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不合理。
其次,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专业的冷热、学校的知名度、就业的形势等等,就是没有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出发,因此造成就业后更多考虑经济收入,频繁跳槽,工作中缺乏创造性,使城市就业群体的创造力和原创性降低。因此,在平常的教育当中,老师们就应尽量倡导爱这行干这行,不能寄希望于干这行再爱这行,要让所有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