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4.5g,黄芩6g,黄柏6g,黄连4.5g,栀子6g,水煎服,日一剂。请懂中医的朋友帮忙看看这个药方的作用

孕妇吃有什么作用?是预防小孩黄疸吗?

先谈谈这个方子的组成,这个方子是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而成。
方中黄芩善清上焦(可以浅显的认为是膈肌以上的胸腔)心肺之热;黄连善清中焦(可以浅显的认为是膈肌以下至肚脐之上的腹部部分)脾胃之热,同时亦能清上焦心经(即心脏)之热和下焦肝经之热,所以有人说黄连能清三焦之火;黄柏善清下焦(可以浅显的认为是肚脐之下的腹部)肾脏之虚热;栀子性大寒,善清三焦火盛;大黄性趋下,善下行,能破结散瘀,泻下清热。
通看此方,是清热泻下的作用。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能否在孕妇中使用呢?根据我的临床经验——答案是不行!!!

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孕妇孕育胎儿是依赖什么功能,中医对此的解释是:胎儿在子宫中生长10月,全赖肾脏“封藏”的功能。肾脏能封藏精气,对全身的所有物质都有一种维系作用,胎儿在子宫中生长而不滑胎出于子宫外,也是全赖肾脏的封藏。肾脏的封藏之力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肾脏本身的阳气——即肾阳和肾脏中所藏的精气——即肾精。那么大黄就不能在这里使用或者使用也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为什么?因为大黄性趋下,能破结散瘀,有下肾阳伤肾精之力,有滑胎之功效。所以大黄在妊娠期间是属于慎用药物的,如果有临床指征需要使用,也必须严格遵循医嘱!!

好了,我们再看看其他四种药物,即“黄连解毒汤”。此方之中四位药物性皆寒凉,除了“黄芩”在中药中是“安胎之圣药”,善能清胎热,治疗因热引起的胎动不安,是安胎药物中使用几率非常高的一个药物。可是在中医药治疗疾病中,一个方子要看整体搭配,而不能只看一个个单独的药物。“黄连解毒汤”这个方剂是汉代方剂,其性过于寒凉,是用来清三焦火盛,火毒雍盛的状态的。这个方子一般在妊娠期间也不能使用,因为其性过于寒凉,易伤阳气,而阳气就是胎儿在子宫里生长发育的原始动力。为什么,看看我们的自然界吧,所用的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都依赖与阳光、温度,而上述这些在中医里就是属于“阳气”的范畴的,正如《说文解字》:“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这就是古人的“天人相应”的思想。那么这么寒凉的药物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不就是容易损伤胎儿生长发育的原始动力了吗?这样行吗?当然不行!所以这个方子也是妊娠期间的慎用方,即使在特殊的临床条件下使用,也是要严格遵循医嘱的。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下结论了这个方子妊娠期间不能乱用!!!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分析小儿是否可以使用了,我先说我的结论吧:我个人认为小儿不宜使用,如需使用要严格遵循医嘱。

为什么?不错现在临床上有些中医师使用这样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子来治疗或预防小儿生理性黄疸,这种使用方法源于清朝。但是从那时起使用的方子一般都不是过于寒凉,而楼主的方子有些寒凉了,那么寒凉了有什么不好呢?短期来看没什么不好,甚至还会“相当”好,因为小儿的生理性黄疸非常快的下去了。但是从中医医理而言,长期来看,这样不好!为什么?因为《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阳气运行的部位或者固守的部位)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从这句话里大家都能看出来阳气的重要性了吧,为了去除一个生理性的黄疸,而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冒着“损伤阳气,轻则伤及脾阳影响小儿饮食、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重则伤及肾阳,损人阳寿”这样的风险划得来吗?我认为不值得,因为,生理性黄疸,即使不用药物,也会自己消除的。如果想用药物,可以使用性味功效比这个方子平和的方剂来用。

好了,我要说的说完了,楼主用于不用,肯定心中早已明晰了。另外再提醒各位中药的使用千万不要自己随意使用,因为有一些后果是各位不了解中医医理的人所不能想得到的。千万不要认为中药是自然药物,毒副作用小而随意使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1
此方为 = 黄连解毒汤 + 大黄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大黄 ================

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后醋调敷。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黄连解毒汤=================

【方名】 黄连解毒汤

【出处】 《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禁忌】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证乃火毒充斥三焦所致。火毒炽盛,内外皆热,上扰神明,故烦热错语;血为热迫,随火上逆,则为吐衄;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盛则津伤,故口燥咽干;热壅肌肉,则为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为火毒炽盛之证。综上诸症,皆为实热火毒为患,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桅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化裁】 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附方】 泻心汤(《金匮要略》)、桅子金花汤(《医宗金鉴》)、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附注】 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上述四方同为泻火解毒之方。其不同点在于:黄连解毒汤以黄连为君,是泻火以解热毒,侧重于导三焦火热下行,而无泻下作用,用治热毒壅盛三焦之证;泻心汤以大黄为君,既可泻火消痞,又可泻血分实热以止血,用大黄导热下行,尚具“以泻代清”之意,且使血止而不留瘀;桅子金花汤于黄连解毒汤中加人大黄一味,不仅泻火解毒之力得到增强,并有引热下行之功,方剂结构更趋完善,用治热毒更甚且兼大便秘结者;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大清阳明经热为君,配用芩连泻火,犀、地凉血解毒,以使气血两清,用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

【文献】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3:“阳毒上窍出血者,此方主之。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归经矣。故用连、芩、桅、柏苦寒解热之物以主之。然惟阳毒实火,用之为宜。若阴虚之火则降多亡阴,苦从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第2个回答  2019-03-16
此方为
=
黄连解毒汤
+
大黄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大黄
================
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后醋调敷。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黄连解毒汤=================
【方名】
黄连解毒汤
【出处】
《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第3个回答  2007-06-11
清热毒,通便泻三焦实火。
第4个回答  2007-06-11
清热解毒通便
大寒之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