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和民风民俗的作文

急啊

  关于西和民风民俗-----西和乞巧节作文参考资料,希望对你有启发

  2006年12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2008年6月14日,“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西和乞巧节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早晨,23岁的赵妍把服装店收拾停当之后,坐在店门口的板凳上给在天水读书的妹妹发短信,商量着什么时候一起回村里“过节”。“我们老家没嫁人的女孩儿都要‘过节’,我给妹妹和自己买了两套新衣服,等她来了试试合不合身。”赵妍一边叠着衣服,一边开心地笑着。每年农历六月下旬,西和县城和周边村子里的女孩子就忙活起来了,赵妍就是其中之一。同村邻里未成家的姑娘们都凑在一起商量怎么过乞巧节。“一般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姐妹发起活动,同村未嫁姑娘组成‘一个场子’(俗称“乞巧场”)。”赵妍说。选定乞巧场后,姑娘们结伴利用闲暇时间在居住条件较好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歌曲多由年长的妇女来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歌以流行歌曲为主。”六月二十九晚上,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
  河边,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边齐唱《迎巧歌》。“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献茶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七月初一至初六,乞巧姑娘们要各自到场歌舞祝贺,交流歌曲舞蹈,联络同乡邻里之间的感情。到初七这一天,乞巧活动达到高潮。无论大庄小村的清泉边、水井旁都有乞巧的队伍在歌唱、舞蹈,无论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这里看热闹。主持者焚香化纸,燃放鞭炮敬水神,姑娘们手拉手跳唱《迎水歌》。“迎水神迎水神,我把水神迎进门,今天本是七月七,放炮插香迎水神,女儿低下把头磕,石头边子水涟涟,把水提上两罐罐,提在我家照花瓣……活动从晨曦中持续到正午。午后,邻近的山寺热闹又起,乞巧队伍到那里奉敬神灵,祈祷五谷丰登,百事顺意。
  下午,姑娘们凑份子“搭平伙”,吃一顿丰盛的晚宴。这顿宴会既叫“散伙饭”又称“连心饭”。宴会上,歌声中欢笑伴着泪水,因为来年不知又有哪位姑娘出嫁别村,不能参加这姑娘们最自由浪漫的乞巧活动。宴罢茶毕,姑娘们有的准备照花瓣活动,有的预备送巧仪式,也有的继续唱歌跳舞。照花瓣仪式更惹人,姑娘们早已将自己生的豆芽儿端到乞巧场里来了,供桌上摆满盛在小瓷罐里用红绳束起来的金黄金黄的豆芽,用无色瓷盆盛上早晨迎来的水,掐一苗豆芽丢在水面上,借烛光灯影看映在盆底的倒影,一个人照,其余人唱《照花瓣歌》:“豆芽儿细,豆芽儿弯,‘巧娘娘’给我开心眼,巧了给个笔砚,不巧了给个鞋垫儿,不求财,不求面,只求牛郎
  照花瓣结束,已是星光满天的时辰,准备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时刻到了。姑娘们泪流满面,唱着跳着,主持者又开始设香案进行送神送巧仪礼。
  鞭炮初响,将“巧娘娘”连同莲花台一并挑上,唱着酸楚的《送巧歌》来到河边送“巧娘娘”过天河渡鹊桥上天与牛郎相会。“‘巧娘娘’莲花台,今年去了明年来,有心把你留一下,害怕上天时间大,野乔(喜鹊)哥哥你出来,把我‘巧娘娘’送过河,南天门快开开,让我‘巧娘娘’走进来……”鞭炮齐鸣,巧娘娘的身材在火中燃为灰烬,姑娘们的歌声哭声慢慢消逝,乞巧活动画上句号。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未婚的年轻女性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织女),同时希望自己能像这位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日祈求织女赐予聪慧和灵巧。
  乞巧节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甘肃乃至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而以陇南西和县的乞巧节最有特色。国内其他地方的乞巧节多是七月初七当天举行,唯独西和县的从农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初七,整整7天8夜。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它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之一。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西和县于2006年12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2008年6月14日,“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