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和KTV有本质区别吗?还是只是称呼不同?

如题所述

1.什么是“卡拉OK”

“卡拉OK”一词是日语的音译,它是日语“Kara”(空)和英语“ORCHESTRA”(管弦乐队)的临时组合,意思是“无人伴奏乐队”,也有人称它为“歌唱伴奏机”,台湾同胞将它音译为“卡拉OK”。是一种现代的综合性娱乐形式。
“卡拉OK”是一种伴奏系统,演唱者可以在预先录制的音乐伴奏下参与歌唱。“卡拉OK”能通过声音处理使演唱者的声音得到美化与润饰,当再与音乐伴奏有机结合时,就变成了浑然一体的立体声歌曲。这种伴奏方式,给歌唱爱好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愉悦。

2.话筒的使用

话筒是“卡拉OK”的传声媒介,更是通俗唱法必不可少的传声手段。话筒的使用,对通俗唱法演唱者显得尤为重要。话筒可以扩大音量、放大优点,也可以破坏音色而暴露弱点。通俗唱法中有经验的歌手,不仅会运用话筒来扩送声音,还会运用话筒来表达感情,体现声音运用技巧。话筒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音量。音量的大小控制是话筒使用的关键。一般来说音量要略微控制一些,即演唱者比平时不用话筒时演唱要音量小一些。这种控制的音量要保持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和谐统一,因为伴奏音乐始终调在一个音量强度上,如果三个声区的音量不统一,便会在高音或低音出现或强或弱的声音效果,就影响了歌曲的完整性。有的演唱者或高音较差,或低音较弱,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话筒离嘴的远近来进行调节。这种调节还要视音响的灵敏度而定。另外,气声唱法的歌曲,必须将话筒靠近嘴边,以便更能表现这种唱法的特色。

其二,关于呼吸。呼吸在话筒上的体现是十分灵敏的。尤其是对于灵敏度高的话筒,轻轻的呼吸通过话筒便发出较大的声响。通俗唱法的歌曲中,有的歌曲需要有明显的换气声,以帮助表达歌中的情绪,有的更是用气声为主的用嗓方法来演唱的。这类歌曲,呼吸不仅仅是换气,而是歌唱情感表现的一部分。大部分歌曲,则都需用轻吸气的方法来换气,以免换气声大而破坏歌曲的流畅和谐,影响观众的欣赏情绪。

其三,关于咬字吐字。由于话筒的灵敏度,咬字过重便会发出“砰砰砰”的噪声,尤其是“喷口”较重的字,如“背”“怕”“把”等字,字头过重就会产生这种噪音。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多拿话筒进行练习,找到一个准确的角度及话筒与嘴唇的距离。一般是话筒与身体成45°角,这种姿态也比较随意和自然。拿得太高手臂发僵,甚至挡住鼻子和脸部,拿太低声音和咬字传不出去,且拘谨。

3.伴奏带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卡拉OK”伴奏带的品种和形式也日趋多样。一般常用的伴奏带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卡拉OK”录音带。这里又分几类:一类是最常用也是最早为我国歌迷熟悉和采用的一种游戏带,它采用两轨双声道制成,一声道为伴奏音乐,另一声道为人声演唱,立体声效果比较好,是演唱会和比赛中常用的一种伴奏形式。它携带方便,适用于普通卡座式录音机。还有一类是音声多重盒式卡带,即采用四声轨制成,两轨为立体声卡拉OK伴奏曲,另两轨为有人声演唱和伴奏音乐的歌曲。这种盒式卡带专门有为之相配套使用的音声多重的录音机,可以使初学者不但能很好地模仿原唱的技法,还可以欣赏到原唱的水平与风采。

第二种是“卡拉OK”录像带。这种“卡拉OK”录像带是配合放像机使用的游戏带,可以放出音乐伴奏和与之相吻合的画面及变色字幕,以便随时提示演唱者歌词。

第三种是“卡拉OK”镭射唱片(简称CD)。它是通过激光及电子技术的精密组合制成的一种超高保真数字立体声伴奏唱片,其立体声效果比录音带更好。

第四种为“卡拉OK”镭射影碟(简称LD),这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制作的声像组合“卡拉OK”伴奏软件,它的超高保真音响和高清晰度画面,创造了一个声像相谐的整体。它的音乐和画面是将磁信号转为光信号,不但能保持原有的清晰度,而且几乎是永不磨损,永不衰减。

以上四种伴奏带形式,只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录音机和音响、电视机便可使用。在购置这些设备时,最好能向音响专家咨询,以避免出差错。

4.演唱时的定调

一般来说任何歌曲的演唱,都应按曲谱上规定的调唱,因为一首歌曲的情绪与音调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作曲家们定的调,也正是演唱者最能发挥声音的高度。若随便降调或升调,都会影响歌曲的表现。但,初学歌唱或未经声乐训练的演唱者,往往调高了上不去。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降半个调或一个调。比如《千万次地问》,原调是BA调,若担心后面的高音上不去,可以降低半个或一个调,即唱G或BG调,以保证后面的高音唱好。

歌唱的改调,可以在“卡拉OK”设备中的变调控制系统中进行。一般来讲,“卡拉OK”视盘上都没有注明某一首歌曲的调,演唱者每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都应提前试调,找到歌曲中的最高音,并进行试唱。若高了可降调,若低了可升调。这种可以升、降调的设备,叫做单机变调器。这种单机变调器,只要串接到音源输出和扬声器之间,便可以把录音带、录像带、镭射唱盘及镭射影碟的伴奏音乐任意转换调,并且能保持原有歌曲的速度。

ktv就是是Karaok TV(卡拉ok) ,中国原本是没有什么卡拉OK的,据说,卡拉OK是咱们亚洲人的发明,由日本传入港台,继而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国大陆。说是“横扫”,这并不夸张,以前咱们没什么象样的娱乐生活,比如我哥哥那一代人就比较可怜,他们一律留着鸭尾巴式的长头发,穿的喇叭裤像大扫帚一样,手里还拎着砖头一般的录音机,然后三五扎堆,找个角落大跳迪斯科。由于那形象不怎么样,所以居委会大妈看见了都绕道走,还不忘教育自己的孙子,看看,这些都是小流氓。听说某地把跳迪斯科称为“砸地”,我忍不住乐了,这词形象。砸着砸着,鸭尾巴长发不见了,喇叭裤不见了,那一代愤世嫉俗的青年们已经惆怅的老去,而满大街都是卡拉OK了。

没事的时候我就开始琢磨一件事——据我所知,西方国家是没什么卡拉OK的,那么这东西何以在东方大行其道?后来我就琢磨出一点意思了,东方人性格上是比较含蓄的,行事上是比较内敛的,思维上是比较保守的,闲事生活中是比较压抑的。就比如说日本人,明明把对方恨得半死,还得一口一个嗨,像装了弹簧一样不断的鞠躬;中国人也舒服不到哪里去,凡事必讲究仁义道德,日子越过越恶心,有什么话也得吞在肚子里,表面上还得安慰自己说,这叫以德服人。所以说,东方人过得不自我,有城府却无胸怀,有欲望却无胆量,有想法却无计划,有骚动却只好闷骚。压抑时间长了,有人愤而崛起了,那叫愤青,不过现在看来,做愤青也是可耻的,同时也远远不如去卡拉OK喊两嗓子有效果。

当然,现在卡拉OK似乎不怎么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KTV。仔细想一想,这也很正常,中国人的脸皮还是很单薄,叫一个胆小者窜上台前高歌一曲,他大有心脏病突发的危险;假如他的嗓音古怪一点,嗓门大了一点,走调走得厉害一点,表情再热烈一点,那么台下的无辜群众也有集体昏厥的可能。因此说,KTV的出现实际上是起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在我看来,KTV有若干个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在这种地方,人类的自我意识得到空前的释放,每个人都想“秀”上一把,即使有羞羞答答的家伙号称自己不想唱,那也是看似含蓄而已,其实他早就恨不得一脚把其他的人踢下去,自己把话筒抱在怀里。这“秀”的意思是表现,是炫耀。想想吧,咱们这些矜持了几千年的老百姓能迸发出如此的热情,实在是可喜可贺。同时,这“秀”还附加着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衣,虽然是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为目的,但是幌子却是娱乐群众——我是唱给你们听的,又不收钱,连卖艺不卖身都算不上,所以,你们得表现得很欢迎我,表现得很尊重我的劳动。这就是KTV的游戏规则,即使你感觉对方唱得惨不忍闻,你都得兴高采烈的给他鼓掌,都得一脸诚恳的夸奖他技艺高超。这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也想唱,你也想得到满足,举个浅显的例子,就比如在床上运动时,你的高潮往往是和对方的高潮紧密相连并接踵而来的,假如你高潮了而对方迟迟没有,那么对方就极有可能埋怨你、冷淡你,并在以后拒绝配合你,最后把你变成性冷淡。所以说,唱KTV本质上是自娱的,同时也建立在互娱的基础上。

我顺便夸夸自己,在这方面,我保持着相当优雅的风度。对方唱得好,我就拼命的鼓掌;对方唱得不好,我就说,哇哇,又有进步啊;对方唱走调了,我就靠近他小声的哼着曲调,叫他找到正确的调子;假如对方一直没找到调子,我就迅速闭嘴,目不转睛的看着屏幕,用坚定的表情叫他相信原来是这配乐走调了,是我走调了,而他是万分正确的。其实我也不想如此,我记得在若干年以前,我的大哥买了一部可以唱歌的录象机,他每天晚上躲在房间里唱歌,并拉上我一起唱。他的态度是认真的,他的歌声却是可怕的。可他是我的大哥啊,而且我也只有这么一个大哥,看着他深情款款并稍带羞涩的样子,我百感交集。于是,我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运用了很多语言技巧让他相信他并不比齐秦差多少。于是他乐了,而我更加百感交集,看看,人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啊。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KTV很容易考验出一个人的忍耐能力和善良程度。而KTV可以在中国长盛不衰,这也说明我们的国人基本是善良的、坚忍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容易对付的,我就有这么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唱歌,但是唱起来向来走调,要命的是他自己还浑然不觉,可以从头到调到尾。其实我也很想赞美他,但是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我很惭愧的。后来我终于想出来了,我说,唱歌走调是不难的,难的是一辈子走调。其实我还有更恶心的话,比如我想说,唱歌走调其实一种边缘艺术行为,你试图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主流大众文化进行颠覆,然后在此基础上重建文化观念框架。我怕他听不明白,同时也怕自己突然呕吐,所以一直没好意思说出来。

说了半天,你们或许看出来了,我也是KTV运动的热心追随者。在N年以前,我说过了,我的大哥热爱歌唱事业同时又唱得不怎么好听,这就让我产生了无穷的信心,我唱不过别人,总不可能唱不过他吧?事实证明,我也就比他好那么一点点,好在有志者事竟成,历经千百磨练,我的脸皮厚了几层,这歌声也动听了几分。作为一个老狐狸,我暗自练习了几首歌,并美其名曰“招牌歌”,我估计在KTV混迹几年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几首招牌歌。当和朋友们聚会时,便底气十足的“秀”上几首,不过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说假如你经常和同一拨人出去混,同时你又没有练习出新的招牌歌,那么就大大的尴尬了,你总不能像大陆歌手一样只靠几首歌吃饭吧?所以,最近我一般不接熟客。这就揭示了另一个问题,唱KTV也有职业道德问题,假如你有良心的话,假如你真的需要别人有点高潮,那你首先得拿出点货真价实的东西让别人快乐点。

在KTV的问题上,也有少数群众存在着作风问题。有一类群众很喜欢霸占麦克风,他们都有一个称号,叫做麦霸。这类人是坚决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的,假如不把自己唱得大汗淋漓,他们绝对不会罢休的。另一类群众属于间歇发作的,一旦别人唱到一半,他们的兴致就瞬间高涨起来,于是就拿着另一个麦克风高声合唱。假如原唱者比较的文雅,他就不忍心把这老兄轰下去,于是,房间里每个人都得欣赏两个麦克风互相引发的尖锐的呼啸声。更可怕的是,喜欢插一腿的兄弟通常唱功粗糙,因此除了呼啸声,你还得忍受着各种莫名其妙的声音。后来我就有想法,想法之一是准备撰写一本书,名子就叫《论KTV爱好者的修养》;假如我依靠这本书发财了,我就开设一个可以容纳500号人的大包厢,并配备500个麦克风,让500个群众疯狂的合唱一首歌,歌曲暂定为《双截棍》。

所以说,听别人唱歌是需要勇气的。同样,敢于肆无忌惮的唱歌的人也需要勇气。我特佩服以前的某邻居,他就特别喜欢唱,而且是在大清早唱。根据我的判断,他的音响和他的嗓子一样的糟糕,不过这也没妨碍他的热情。假如鲁迅先生活着,他也许会激动的说,真的勇士,敢于面对嘲笑,敢于面对破烂的麦克风……

我最近想起来,王小波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杂文,批判在家唱卡拉OK的人,并很气愤的把他们暗喻成驴。我是非常尊重王小波先生的,但是我却坚决的不赞同把这些兄弟说成驴,道理很简单,首先驴是没什么心思的动物,除了性欲也没有多少深层次的压抑感,所以做驴不需要引吭高歌;其次,即使驴也压抑,也需要引吭高歌,它也不必遮遮掩掩的躲在屋子里,它可以光明正大的随时歌唱,同时也不必在乎有没有人鼓掌。因此我说,我不反对卡拉OK或者KTV,我反对无视道德者。唱歌水平是次要的,娱乐水平是主要的。既然赶上了这样的时代,除了谈谈人生、谈谈理想,我们也需要看似庸俗的乐上一回。古人就没这个乐子,比如说,假如把张飞拎到今天,说不定他吼几嗓子就成摇滚歌星了;把赵云摆在众女性面前,或许那就叫偶像派;至于刘备大叔,嘿嘿,就跟着我们在KTV里混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9
KTV的K是Karo OK(卡拉OK)的字头,本来KTV只是卡拉ok电视的意思,以区别与卡拉ok磁带,但随着KTV包房的出现,说到KTV更多的是指卡拉ok电视包房
第2个回答  2007-03-09
其实都一样了
只是过去叫卡拉OK,现在叫KTV
设备不一样了,现在要现代化好多
第3个回答  2007-03-09
都一样啦
第4个回答  2007-03-09
其实都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