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提供我几个关于爱国的名人

要有简介,(45句话即可)

  1,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1125-1209)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2,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充分体现了顾炎武的爱国主义思想 。
  3,张自忠(1891~1940)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字荩忱。临清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张树桂曾任江苏赣榆县巡检,清廷加封为五品官。其父去世后,他同家人返回故里,在临清高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专科学校,次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1914年,投笔从戎,赴奉天(今沈阳)入陆军第二十师东震部。1916年投入西北军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27年任二十八师师长。1929年,调宋哲元部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1935年11月,兼任察哈省主席,次年任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前夕,一度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1938年3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团长、第五十军军长,同年7月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0月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南下抗战。1938年4月,他曾率部驰援临沂,同第四十军一起,歼灭日军精税部队4000余人。6月,日军进犯武汉,他率部开赴潢川,于信阳、武胜关等地设防,与日军激战7日,胜利完成了阻敌西进的任务。1939年5月,日军调集10多万人,发动随(县)枣(阳)战役。张自忠率部重创敌军主力,迫使日军全线撤退。11月,又率部对襄河东岸日军发起攻击,毙敌3000多人,取得鄂北第二大捷,荣获"宝鼎勋章"。1940年5月1日,日军纠集10万兵力,在100多辆坦克、7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分三路进犯襄樊。他致书全军将士:"为国家民族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无半点改变。"7日晚,便率总部直属特务营和七十四师两个团,东渡襄河,迎击日军,多次重创敌人。15日,日军集中兵力夹击张自忠部队。他率部拼搏,杀出重围,退至南瓜店附近杏仁山,坚守待援。16日黎明,日军炮击杏仁山,张自忠部队伤亡惨重。中午,张自忠左臂受伤,坚持督战。下午2时,日军逼近,敌人火力更猛,他带兵坚守阵地,对部下说:"今日是我报国时矣!"下午3时许,日军包围上来,张自忠身中数弹,副官马孝堂为他包扎伤口,被他喝令而去,继续杀敌。尔后,日兵向张自忠杀来,他竭力高呼:"杀敌报国!"在与敌人的拼搏中壮烈殉国。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50多个盟军中殉职的最高将领,也是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唯一的国民党上将军官。对于他的壮烈殉国,举国同悲。5月28日,重庆国民政府举行隆重葬礼,追封张自忠为上将。蒋介石手书:"荩忱忠勇义烈,牺牲成仁,光荣一死,炳彪千秋"。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送了"尽忠报国"、"为国捐躯"、"取义成仁"的挽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4,八路军著名爱国将领左权将军生平:
  左权(1905-1942)原名左红权,湖南
  澧陵县人。1942年考入广州陆军讲武
  堂,同年转入黄埔军校一期,1925年
  在 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莫斯科
  中山 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
  年回 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红军
  学校教 官、十二军军长、政委、一军
  团参谋处 长、十五军军长、政委、一
  军团参谋 长、代军长等职。抗日战争
  爆发后,任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
  年5月,在指 挥八路军前方总部突围
  时,于山西辽县 (今左权县)十字岭
  壮烈殉国,时年37周岁。
  5,新四军著名爱国将领叶挺将军生平: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2年任孙中山的卫队团营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1926年北伐战争中,率领独立团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获得了“北伐名将”的声誉,所部被称为“铁军”。北伐军进入武昌后,任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总司令。起义失败后去国外,失掉党的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战,任新四军军长,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941年皖南事变中负伤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在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严正交涉下,于1946年3月获释,同时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8日由重庆反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9
屈原。屈原的生平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史记》中一篇传记。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他的生平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
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