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分析

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分析

第1个回答  2013-09-26
1.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许多教师未能很好地分析理解教材,确定主次,把握宗旨。有的教师课题引入用了大量时间展示图片,故事引申,背景解读等,20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重点内容的讲述,造成了喧宾夺主。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提问某个学生,这一学生很可能代表了班级同层次学生的呼声。试想,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思考,提供多个层次学生回答。不管学生回答得满意与否,还是时间延迟,打破教师的预设,对教师自己的教学效果都能提供一个较准确的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2.
新课程“新”的浓淡是否相宜。据许多专家和教师听课中反映,凡是示范课或观摩课是经过多次打磨出来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新”,但也招来不少非议,“作秀”太浓。平时的随堂课,因为跑不出考试的阴影,大多的课仍与传统的教学没有什么差别,“新”的味太淡。什么样的课才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这一直是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生素质,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听课者就有不同的评价。一般地说,“效果才是硬道理”。只有学生的收获,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只有学生的收获,才真正显现出教学的成果。所以,好课要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全面的、尽可能大的收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轻松愉快中学,课堂中的“感受”和“收获”对学生同样是重要的。教师在“新”字上既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的水平,又要考虑自己的风格,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

3.
是否缺乏适度的信息量。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是时间的浪费;信息过量,密度过大,超越学生接受能力就是凌节而施、空中建楼。两者在教学中都是不可取的,是违背学生认知和思维规律的。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要把握原则,这原则就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以帮助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学生视野。并且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素质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取舍。

4.
提高知识的有效率是否高。学生对某些课不感兴趣,有一个原因是授课中无用知识和无效劳动多,这就需要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做到有效。所谓知识的有效提高,就是学生经过思维操作后能理解,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提高地内化为自己心理品质和“血肉”的知识。知识有效必须是科学的、有意义的,是科学性和有意义的结合体。如果只是科学的而无意义,就谈不上理解,不理解就谈不上应用。课堂教学无效知识多了,学生的思维就缺乏方向和深度,回答问题不加思索,做练习只知仿照,囫囵吞枣,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以三归一、举一反三。目前课堂教学类似现象不少,课堂讲多练少,重结果轻过程;重热闹的气氛,轻实效性;布置作业多,教师改的苦。如此种种,耗时费力,效率不高,逐渐造成学生能力贫乏、智力低下,即使记住了一些东西也不能“自由出入”,成了“高分低能”的学生。可见,要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给学生以宽厚牢固的知识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