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羊脂球》的故事大概啊?

如题所述

《羊脂球》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法国里昂城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一个星期二的清晨,一辆公共马车在滚天大雪中出发,车上10位乘客除了有身份的伯爵、富商以及修女之外。还有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他们都设法从德军司令部弄来离境证书,准备去尚未陷敌的勒阿弗尔。雪下个不停,路越来越难走,估计马车还要很久才能到达旅店,旅客全都饥肠辘辘,难以支持,然而由于走得匆忙,大家都忘记带食品了,只有缩在车棚深处的羊脂球一个人带了一篮子精美的食品(足够她自己吃三天的)。尽管她知道这些上层人物看不起自己,可她还是慷慨地请大家一起吃。刚才还自命不凡、对羊脂球不屑一顾的乘客再也抵挡不住香味四溢的食物的引诱,不由得争先恐后地大吃起来。不一会。满满的一篮食物全分光了。人们抹了抹油光光的嘴,开始与羊脂球亲热地东拉西扯。
晚上,马车到了一个名叫多德的地方,被德军扣了下来,旅客们只好在旅店里住宿。第二天,德军下令不许这辆车动身。原来,一个德军军官看上了羊脂球,要羊脂球委身于他,遭到羊脂球的坚决拒绝,他恼羞成怒,竟扣下全车人员做人质。旅客们知道了这件事,先是义愤填膺,竭力赞扬羊脂球的爱国精神;继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对羊脂球冷淡起来。其中一位先生还提出要牺牲羊脂球换回大家的自由。第三天,马车仍然不能动身,他们开始憎恨羊脂球了,认为都是这个下贱女人误了他们的旅程。等到了第四天,他们趁学脂球上教堂之际,集体商量如何劝说羊脂球顺从德军军官的要求。最后,在修女和伯爵的配合下,他们终于用花言巧语达到了目的。
第五天清晨,马车又出发了。在匆忙中,羊脂球什么也没有带就上了车,在车上她惊愕地发现,人人对她冷若冰霜。几位夫人只是轻蔑地看了她一眼,然后背过身,嘴里似乎嘟哝着“下贱”之类的骂人话。到了中午,他们若无其事地各自拿出在旅店里买来的东西,津津有味地吃着,谁也没有朝她看一眼,谁也没请她尝一口。未来得及带食品的羊脂球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先是把她当作牺牲品送给德军,然后又像扔掉一件肮脏无用的东西一样把她抛弃。她想起自己那一篮子装得满满的食品,他们是那样贪婪地把它吞得精光,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但她忍住没有哭出声来。她独自坐在角落里,黑暗中传出一声呜咽,那是她没能忍住的一声呜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3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博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羊脂球》是其代表作。【《羊脂球》故事梗概】 普法战争中,由于法国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无能,法军节节溃退。 普鲁士军队占领了鲁昂城。 本地的几个大商人因为做买卖的需要,想到法国占守的阿弗尔港,但得先从陆地坐马车到第厄普,然后再乘船到那个港口。 他们利用了几个相熟的德国军官的势力,居然从总司令那里弄来了一张准许离境的证书。 一个星期二的清晨四点半,一辆载有十名乘客的公共马车启程了。 由于下了半天一夜的雪,天气变得非常寒冷。 这十名乘客中:鸟先生是葡萄酒批发商,这个绰号来自于他的奸诈狡猾;他的妻子是一个高大、强壮、意志坚强的妇人,是鸟先生生意方面的得力助手。 卡雷拉玛东先生,在棉纺业里有很高的地位,开着三座纺织厂,得过四级荣誉勋章,是省议会的议员。 他年轻、漂亮的妻子,此刻正蜷缩在皮大衣里。 布雷维尔伯爵是一位气派很大的老绅士,他用尽心机在服装上修饰摆布,好突出他和国王亨利第四天生的相似之处。他在省议会和卡雷拉玛东先生是同僚。他的太太气派雍容,风流能干。据说伯爵家每年的收入达到五十万法郎。 同行的还有两位修女。 另外,号称“民主党”的高尼岱,是个自由自在的政客,外号“羊脂球”的妓女,因为肥胖又娇艳而格外惹人注目。 天色大亮,那几位正经妇人认出了羊脂球后,都小声议论、辱骂她,三位太太也因此一下子结成了好朋友。 而因为有了高尼岱的存在,三位上层社会的男子也谈得格外投机,当然话题都是围绕金钱展开的。 因为走得匆忙,再者,也以为能赶到多特吃午饭,所以,大伙儿都没带吃的。但是,车子太慢,能在天黑以前赶到就算不错了。 大家越来越饿,肚子咕咕直叫。 路边也看不见一个小饭馆,周围的农庄里连面包找不到,那些农民怕被土兵们抢劫,早把东西藏好了。 下午三点钟,他们来到了一片四望无边的平原,眼前连一个小村落都没有了。 这时,羊脂球——犹豫了半天的羊脂球终于从长凳底下抽出一个蒙着白巾的大篮子。 里面装有两只鸡、肉酱、水果、糖果、面包什么的,足够她吃三天。 尽管大伙儿都挺蔑视羊脂球的,但肚子饿了,谁还管阶级仇恨和阶级差别呢。 首先是鸟先生毫不客气地接过那条满裹着冻儿的鸡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最后,连最正派的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也放弃了坚持的立场,向羊脂球的食物投降了,不过,他们这样做是考虑到照顾羊脂球的情绪。 风卷残云般,一篮子东西三下五除二就被全车的十个人吃光了。 晚上六、七点左右,马车卟哧卟哧地开到了多特,在商务旅馆前停了下来。 车门开了,一个德国军人在高声喊叫:“先生们、太太们,你们还不下来吗?” 十个乘客除了高尼岱和羊脂球外都是颤颤巍巍地、恭恭敬敬地鱼贯而下。 德国军官在旅馆里检验了每个人的离境准许证,他一面看证件,一面看本人,把这批人端详了好半天,然后他突然说道:“好了。”说完他就走了。 大伙儿正要吃饭的时候,旅馆的老板来了,问道: “谁是伊丽莎白·鲁塞小姐?” 羊脂球不由得一惊,转身答道: “我就是。” “小姐,普鲁士军官要马上跟您谈话。” 羊脂球先是一阵为难,但考虑了一秒钟,就断然地回答:“也许是找我,但是我不去。” 但是,最后,在大家的又是央求,催逼,又是讲大道理之下。羊脂球答应为了大伙儿的利益,她才去的。 过了十分钟,羊脂球回来了,喘着气,脸涨得通红,好像要窒息过去,怒气填胸,嘴里不停地嘟哝:“噢,这个浑蛋!这个浑蛋!”大家急切地问她怎么回事,她生气地说:“这和你们不相干,我不能说。” 大伙儿开始吃饭,吃着,吃着,国土沦丧的痛苦,离家远走的奔波,旅途的不愉快,在一杯杯苹果酒里,在一句句连珠妙语里,消融了,稀释了。 晚饭刚一吃完,大家因为已经累得腰酸背痛,就立刻都去就寝。 这个晚上,鸟先生发现了一个秘密:高尼岱想进羊脂球房里跟她睡觉,但被羊脂坚决拒绝了,理由是:敌人就在身旁。 第二天,大家按原定的八点动身聚集在厨房里。可是赶车的马车夫不见了!只有那辆车子孤零零地停在院子中央。 原来是那位普鲁士军官下的命令:不准马车夫套车。 大伙儿心烦意乱地在旅馆里到处走动,提心吊胆,中午也就胡乱吃了一点东西,羊脂球好像病了,而且显得局促不安。 到晚饭时,旅馆老板又来了:“普鲁土军官叫我来问伊丽莎白·鲁塞小姐,她是不是还没有改变主意?” 羊脂球气得直嚷嚷,说她坚决不会答应。 大伙儿等老板一出去,立刻团团围住羊脂球,坚决让她说出来,羊脂球压不住心中的愤慨,大声喊道:“他想跟我睡觉!” 大家听完都非常气愤,高尼岱气得把酒杯都摔碎了。 可是,气愤过后,大家陷入了一片沉默之中,各想各的心事。 第二天,大家还是无聊地被困在旅馆里,这时各自的切身利益终于战胜了同情心和愤慨之情。 等第三天羊脂球出去的空隙,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把一腔愤气都洒在羊脂球身上了。 接下来的两天,人们采取了车轮战术,轮番对羊脂球进行口水轰炸,或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胁之以法。但羊脂球都不为之所动。 又一天午饭后,伯爵夫人提议大家出去散步,而伯爵挽着羊脂球的胳膊,亲切地而不失身份地说: “这么说,您是宁愿让我们留在这里,和您一样等普鲁士军队吃败仗以后,冒遭受他们种种强暴对待的危险,而不肯随和一点,答应做您一生经常做的事?” 羊脂球什么话也没回答。 一回到旅馆,羊脂球立刻上楼到自己的房间去,再也没有露面。 后来吃晚饭时,旅馆老板过来告诉大家羊脂球答应了。 所有的人都如释重负,深深叹了一口气。旅馆里又恢复了欢快热闹的气氛,鸟先生还开了几瓶酒以资庆祝。 只有高尼岱阴沉地说:“告诉你们大家,你们刚才干的事无耻透顶!” 大家愣住了,可是等鸟先生把那天晚上看到的秘密说出来之后,大伙儿又乐了。第二天,天气晴朗,马车终于又开始启程出发了。 快开动时,羊脂球露面了,她好像有点激动,有点羞惭,她谦恭地打着招呼,可是大家都没理她,把她丢在最后,羊脂球独自一个人爬上车,大家都尽量坐得离她远点,没有人跟她说话。 走了几个小时候之后,大家把各自带的食物拿出来,津津有味地嚼着,吃着。 没有一个人看羊脂球,没有一个人想到她,尽管她因为走得忙,什么吃的都没带。 羊脂球想起了那一篮子自己带的食物,想起了他们劝她降服的每一句话,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涌了上来,又顺着两颊流了下来。她一直在哭。黑暗里传来一声呜咽,那是她没能忍住的一声悲啼。 哭声中,马车依然缓缓地朝前走着。
第2个回答  2007-03-03
《羊脂球》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羊脂球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形象为代表,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土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车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恶事件为中心,揭露了法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商人、贵族、厂长兼参议员、修女及民主党人等上流社会的各种角色——在强敌压境、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而是个人的安危和金钱上的得失。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学,口里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遇到最强大的人是永远不应抵抗的”。尽管他们懂得,敌人的无理要求,是对法国和法国人民的羞辱与侵害,他们表面上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爱护名誉”的权威人士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倒向敌人一边,双手把羊脂球奉献给敌人去蹂躏。尤其令人愤慨的是两个所谓代表上帝的修女也为虎作伥。至于嘴里哼着《马赛曲》、抵抗高调唱得震天响的民主党人高尼岱,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获利”的好处。这一些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些双手插在口袋里弄得钱币叮当响的体面人物和社会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好的丑行,具有极大的概括意义。

普法战争后期,普军长驱直入,以20万大军猛敲巴黎的城门,人民群众奋起保卫家园,“国防政府”的首领也口口声声地叫嚷“永不投降”,“决不让出法国堡垒上的一块石头”,但背地里却和敌人勾勾搭搭,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和约。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写照。作品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作者对上层人物思想、心理的深刻的观察,无情的解剖和批判。莫泊桑本人在给福楼拜的信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在门镌上的自觉的不偏不倚,在这些问题中每一个都不自觉地带着热情,比起万马奔腾的全速度的攻击,都要千百倍地更强烈地使资产阶级暴躁起来。”

莫泊桑不仅辛辣地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而且敢于超出种种世俗偏见,把一个妓女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拿一个妓女的高尚行为与统治阶层人物进行对比,充分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独到的见解和胆识。

这个短篇也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截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以“一叶尽观全树”,用逃难旅行这样一件小事反映了普法战争时期一群法国上层人物的可耻嘴脸。小说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描写简练而集中。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刻画,时代的气氛,全集中在短短的5天旅程中。莫泊桑的语言朴实、凝练、细腻而且个性化,寥寥数语就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小说的结尾,作者用最强音写出羊脂球内心深处泛起的巨大而复杂的感情波澜,尤为全篇高潮所在。
第3个回答  2007-03-03
莫泊桑的最出色的短篇代表作是《羊脂球》。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一辆马车从被占领的卢昂城出发,到法军还据守着的勒阿弗尔港去。车中的乘客是一对工业家、一对贵族,一对商人、两个修女、一个民主党政客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他们途经一个小数点镇,占据该镇的普鲁士军官因羊脂球拒绝陪他过夜,却不许他们继续前行。一开始,同车的所有旅伴都对羊脂球表示同情,似乎与她同仇敌忾。但随着行斯的耽延,工业家、贵族、商人的态度一天天地变了,他们先是婉言劝诱,继而旁敲侧击,最后大举进攻,追使羊脂球答应了敌军官的无理工要求。可是事后他们却对头号脂球倍加轻蔑,显示自己的“高洁”。小说以一个羞于委身敌寇的妓女做对照,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只顾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贵族资产者们的寡廉耻。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common/info.asp?id=640337
第4个回答  2007-03-03
莫泊桑的最出色的短篇代表作是《羊脂球》。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一辆马车从被占领的卢昂城出发,到法军还据守着的勒阿弗尔港去。车中的乘客是一对工业家、一对贵族,一对商人、两个修女、一个民主党政客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他们途经一个小数点镇,占据该镇的普鲁士军官因羊脂球拒绝陪他过夜,却不许他们继续前行。一开始,同车的所有旅伴都对羊脂球表示同情,似乎与她同仇敌忾。但随着行斯的耽延,工业家、贵族、商人的态度一天天地变了,他们先是婉言劝诱,继而旁敲侧击,最后大举进攻,追使羊脂球答应了敌军官的无理工要求。可是事后他们却对头号脂球倍加轻蔑,显示自己的“高洁”。小说以一个羞于委身敌寇的妓女做对照,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只顾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贵族资产者们的寡廉耻。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common/info.asp?id=64033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