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西周雅乐的概念、内容及其流变发展。

如题所述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据记载公元前1058年,周一举灭商,为宣扬自己受命于天,巩固其统治,统治者制定了礼乐制度。据《史记·周本纪》:“成王既绌殷命,袭淮夷,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周所制定的礼乐制度,把礼和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礼乐结合密不可分。这充分体现了这种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因此,此时的舞蹈有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 西周也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着力对前代的乐舞加以整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汉民族乐舞为主体,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乐舞的中国乐舞传统,并制定了较系统的乐舞制度。从《周礼》、《仪礼》和《礼记》的记载来看,虽然这三书成书较晚,有把周代乐舞理想化的成分,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周代舞蹈确是舞蹈史上的一个高峰——雅乐舞蹈文化的高峰。 西周强化乐舞的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把传统乐舞和当时新创制的乐舞加工整理,名为“六舞”或“六代之乐”,其中有:《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根据《周礼·春官·大司乐》的说法,《云门》为黄帝时的乐舞,用以祭祀天神;《大章》为尧时所创,用以祭祀地神;《大韶》相传为舜时的乐舞,用以祭祀四望,即四方,也有认为是指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大夏》相传为夏禹时的乐舞,用以祭祀山川;《大濩》为商汤的乐舞,用以祭祀周的始祖姜嫄;《大武》是表现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以祭祀周的祖先。这就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六舞”分为两大类,即“文舞”和“武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属文舞,舞时左手执龠(形状像排箫的乐器),右手秉翟(用野鸡尾装饰的道具)。《大濩》、《大武》属武舞,舞者手里拿着朱干(盾)玉戚(斧)。 六代之乐都由大司乐掌管,主要教育贵族子弟,人们一般要到二十岁加冠成为成人时,才能学习,所谓“二十舞《大夏》”。此外,西周还制定了“六小舞”,也是祭祀用的,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由乐师掌管,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程。周代学习礼仪首先要学习乐舞,用乐舞教育来提高贵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的素质。“十三舞勺”“成童舞象”,“勺”就是“龠”,舞“勺”是文舞,即学习礼仪节奏。舞“象”,是武舞,手持干戈兵器以锻炼身体。正如荀子《乐论》所说:“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西周制定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如对参加祭祀乐舞的人数,也明确规定了各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如”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谷梁传》)。一说:“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左传》)舞佾的行列,采取数学开方的方法,一般一佾为八人,天子八佾为六十四人,和阴阳五行有关,“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所以应八卦,故每佾又用八人,合而为六十四焉,则重卦之象也”(《乐记》)。佾数既是法定的,所以如果诸侯用八佾,就要加以僭越的罪名。只有一个例外,在周公的封地鲁国(今曲阜一带),为了尊重周公,特允许鲁国乐舞用八佾,到了西周末年“礼崩乐坏”,鲁国的大臣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文舞、武舞,总称雅乐。“文以昭德”“武以象功”,借以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武力,此后历代相传,如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先演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先演武舞(唐杜佑《通典》)。周代的雅乐到了秦代只留传《韶》舞和《武》舞(《乐府诗集》卷52)。汉魏以后有大的改革,每逢改换朝代乐舞不相沿袭,但师法周代所制定的乐舞制度的精神,却是千年一贯制。唐代以武力得天下,故先奏《神功破阵乐》,次奏《功成庆善乐》。江苏盱眙东阳汉墓出土有汉代文舞画像砖,画像中二女童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由此可推知文舞的概貌。 周代的庶民百姓一般都没有享受舞蹈教育的权利,贵族子弟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才有这样的权利,只有少数“学士”,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擢升到下层贵族的行列里。他们都在东序(大学)学习,春夏两季学习干戚,秋冬两季学习羽龠。学习进度是:13岁学乐诵诗,舞《勺》。成童(15岁)舞《象》,学射御,20岁成人而冠,开始学礼,舞“六舞”(见《礼记·内则》)。 为了保证乐舞制度的实施,周代建立了乐舞机构,由大司乐领导,宗伯主管礼乐,工作人员有1000多人。这里也等级森严,少数为低级贵族如大司乐为中大夫,2人;乐师为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下士16人,府4人,史8人,胥8人,徒80人(《周礼·注疏》),将近1000人是一般庶民,名为上瞽、中瞽、下瞽、眡了、舞者(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旄人则掌管“散乐”和少数民族乐舞。但他们却是乐舞在教育、表演方面的主力。当时训练非常严格,小胥的职责就是在排练中巡视,有怠慢懒散的就要鞭笞(《图书集成》)。当时自皇帝到庶民都会舞蹈。这样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乐舞机构,称得上我国最早的舞蹈学校。此后历代帝王也设有宫廷的乐舞机构,相沿成习,名称则不尽相同。 周代的《大武》是极富生命力的,它的内容是描写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到孔子的时代还在演出(前551~前479年),舞分六段名六成。第一成:先击鼓以示警戒,舞队出场,顿足三次,表示舞蹈开始,舞者手执盾牌站立较长时间,表示武王等待诸侯的到来。接着一段抒情歌唱。第二成:描写战争的舞蹈,热情奔放的表演表现吕尚必胜的信心。舞分两行,夹击而灭商。第三成:表示灭了商朝,再向南方进军。第四成:南方疆域已得到巩固。第五成:分成两行舞,表示由周公旦,召公奭协助统治。第六成:舞队又集拢在一起,表示对天子的崇敬(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是具有一定情节的集体男子舞,表现了武王伐纣势不可挡的气势。 西周的铜器上,有不少表现舞蹈场面的雕刻,如周的铜器“日禾甑”(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的铭文,像一裸体男子在烈日下作蹲裆骑马式,左手在上反掌,右手在下按掌起舞,似为祈雨的舞姿。 周代的玉器雕刻舞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美国佛格博物馆藏西周玉舞人,造型奇特,只有胸部和颈部,两臂为鸟首形犹似展翅欲飞,再如独舞,以及河南浚县出土的女舞人,着肥袖大领衣袍,两手下垂,立于云头饰物上,表情严肃。安徽阜阳专区博物馆藏的玉双舞人,均为细腰长袖长筒裙。左舞人身向左倾,左手叉腰,右袖过头搭于左肩,右舞人身向右旁腰,右手叉腰,左袖过头搭于右肩,形成对称,长袖善舞的汉族舞传统在西周已经形成。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7880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6
雅乐 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周朝的雅乐
--------------------------------------------------------------------------------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郊杜:祭天地神明的祭典;

尝禘:贵族祭其祖先的祭典;

食飨: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大飨、燕礼、大射、养老等等。

乡射:乡里中官僚和地主们比射的集会;

王师大献: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

行军田役:用于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

作为一种统治手段—礼乐教化的工具,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

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相匹配典礼的雅乐,开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后逐渐变得庄严神秘而又沉闷呆板。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