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保险学的几个问题。

1.保险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早期保险思想和实践
3.简述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4.简述人均GNP与保费密度的关系

由于是考试复习用。比较急。答案尽量完善。谢谢大家了。

1、根据《保险法》里保险经营规则第九十一条内容规定有指出: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但是我找了很多资料,其中并没有详细述说保险分类的目的,不过,我个人认为,其是为了定价方便!~~(纯粹个人意见)
2、早期的保险思想也是从分摊风险为稚型开始发源,实践并没有具体讲述的内容(我自己没找到),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有说起过早期,某村庄村民运输粮食过河每年有损失,其村长想出了这个每家拿出一部分粮食作为风险预备而预留起来,这。就是早期的风险转嫁!~~~
3、保险起源非常早,但是,我们上课的时候只知道中国保险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以下,是我找出的具体资料提供给你:
据古史文稿的引证和推论,远自奴隶社会起,已有互助救济的群体方法和活动。约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埃及的石匠曾采取集体扶助办法,帮助石匠及其亲属解决生活困难。古希腊也有由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或同行业的工匠集体采取救济受难者的方法。古罗马的丧葬互助会,以参加者按规定交纳的摊款,支付会死亡后焚尸和坟穴的费用。古马勒斯坦对被盗或被野兽吞噬的牲口,采取由群体的牲口饲养人共同负担损失的办法。公元前20世纪,古马比伦(Babylonia)时代,国王曾命令僧侣、法官及市长等,对其所辖镜内居民征收赋金,以备救济火灾及其他天灾损失之用。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Israel)王所罗门(Solomon)对其国民从事海外贸易者,课征税金,作为补偿遭遇海难者所受损失之用。这类各种为个体和群体利益所采取的救灾和补偿损失方法,已开始孕育了保险的胚胎。

海上保险起源最早,导源于14世纪。当时,意大利的借贷盛行于各都市,因其条件苛刻,利息惊人,双方都负有大的风险,盈利与承担风险责任的比例悬殊,素有冒险借贷之称。逐渐传达至腓尼基(地中海东岸古国今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和古希腊船舶与货物的所有者。凡接受资本主的高利贷,当船舶及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即须偿还本金及利息;若中途船货蒙受损失,则可依其受损程度,免除借贷关系中债务的全部或一部,由于借贷利息极高,约为本金的1/4或1/3,后被教会禁止。以后便逐渐改用交付保险费形式,出现了保险契约或保险单。在地中海一带城市开始有了从事草拟和撰写保险契约的专业人员,意大利热那亚商人在1347年10月23日签发的船舶航运保险契约是迄今发现的一份最古老的保险单。

这一世纪后半期爆发的两次英荷战争中,英国与荷兰的贸易遭受严重打击,尤其是1693年史密那商船队(Smytna Fleet)全部覆没,英国及荷兰的商人与保险业者损失巨大,加深了人们对海上保险作用的认识。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反复酝酿成立实力较为雄厚的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保险制度,为发展保险事业进行了组织准备。经英国皇家特许批准专营海运保险的英国皇家交易保险公司(The Royal ExChsnge Assurance Corporation)和伦敦保险公司(London Assurance Corporation)先后成立。当时法律规定,禁止再有其他公司经营海上保险。这两家公司曾一度垄断了英国保险市场。

另一方面,个人保险业者,不但未受以上两公司垄断的影响,反而深感有设立保险交易中心的必要。如由私人保险商组成的劳埃德保险社(Lloyd's)(今译"劳合社")组织崛起,它原由爱德华劳埃德(Edward Lloyd)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开设的咖啡馆起家。 以其地处伦敦市中心,吸引海陆贸易商人、船主、航运经纪人,保险商等光顾,逐渐成为交换海运信息,接洽航运和保险业条的活动场所,进而成为伦敦海上保险业集中活动的总会。1871年由议院通过了《劳合社法》。劳合社向政府注册,取得法人资格,并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劳合社会(The Corporation of Lloyd's)已发展成为英国海上保险的中心。1688年2月18日《伦敦报》刊登的一则广告中,第一次披露伦敦塔街的爱德华劳埃德咖啡馆为联系地点。因此劳合社便以这天为创始纪念日。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成为国际保险业历史悠久和最有影响的保险组织。

火灾保险起源于1118年冰岛设立的Hrepps社,该社对火灾及家畜死亡损失负赔偿责任。

17世纪初德国盛行互助性质的火灾救灾协会制度,1676年,第一家公营保险公司--汉堡火灾保险局由几个协会合并宣告成立。但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是在伦敦大火之后发展起来的。1666年9月2日,伦敦城被大火整整烧了五天,市内448亩的地域中373亩成为瓦砾,占伦敦面积的83.26%,13200户住宅被毁,财产损失1200多万英镑,2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灾后的幸存者非常渴望能有一种可靠的保障,来对火灾所造成的损失提供补偿,因此火灾保险对人们来说已显得十分重要。在这种状况下,聪明的牙医巴蓬1667年独资设立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1680年他同另外三人集资4万英镑;成立火灾保险营业所,1705年更名为菲尼克斯即凤凰火灾保险公司。在巴蓬的主顾中,相当部分是伦敦大火后重建家园的人们。巴蓬的火灾保险公司根据房屋租金计算保险费,并且规定木结构的房屋比砖瓦结构房屋保费增加一倍。这种依房屋危险情况分类保险的方法是现代火险差别费率的起源,火灾保险成为现代保险,在时间上与海上保险差不多。1710年,波凡创立了伦敦保险人公司,后改称太阳保险公司,接受不动产以外的动产保险,营业范围遍及全国。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英、法、德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原来的手工操作,物质财富大量集中,使人们对火灾保险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一时期火灾保险发展异常迅速,火灾保险公司的形式以股份公司为主。进入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火灾保险公司大量出现,承保能力有很大提高。1871年芝加哥一场大火造成1.5亿美元的损失,其中保险公司赔付1亿美元,可见当时火灾保险的承保面之广。随着人们的需要,火灾保险所承保的风险也日益扩展,承保责任由单一的火灾扩展到地震、洪水、风暴等非火灾危险,保险标的也从房屋扩大到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19世纪后期,随着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火灾保险传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在海上保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度包括人身保险。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当作货物进行投保,后来船上的船员也可投保;如遇到意外伤害,由保险人给予经济补偿,这些应该是人身保险的早期形式。

17世纪中叶,意大利银行家伦佐.佟蒂提出了一项联合养老办法,这个办法后来被称为“佟蒂法”,并于1689年正式实行。佟蒂法规定每人交纳法郎,筹集起总额140万法郎的资金,保险期满后,规定每年支付10%,并按年龄把认购人分成若干群体,对年龄高些的,分息就多些。“佟蒂法”的特点就是把利息付给该群体的生存者,如该群体成员全部死亡,则停止给付。

著名的天文学家哈雷,在1693年以西里西亚的勃来斯洛市的市民死亡统计为基础,编制了第一张生命表,精确表示了每个年龄的死亡率,提供了寿险计算的依据。18世纪40-50年代,辛普森根据哈雷的生命表,做成依死亡率增加而递增的费率表。之后,陶德森依照年龄差等计算保费,并提出了"均衡保险费"的理论,从而促进了人身保险的发展。1762年成立的伦敦公平保险社才是真正根据保险技术基础而设立的人身保险组织。
中国古代保险雏形
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也在为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不懈地努力着。除了利用已掌握的生产技能进行积极的防御外,还通过建立经济后备的形式来防止各种风险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损失。当社会生产力有了提高,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的时候,保险思想也就随着产生了.

我们都曾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妇人,她每天煮饭的时候,总是从锅里抓一把米出来,放到一个特备的米缸中。有人讥笑过她这种行为,但她不以为意,依然故我。过了不久,终于发生了灾害,地里粮食严重歉收,很多人家都揭不开锅了。但这位妇人家由于有一个特备的米缸,得以熬过了饥荒。
这种"积谷防饥"其实就是一种保险思想。可见,保险的观念在古代早已有之。
粮食是人类生活的支柱,古代的保险萌芽与粮食联系到一起是不足为怪的。

上面所说的事故只是传说。但在我国,早在夏周时期,确实就已有了粮食储备的制度。夏箴上说:"天有四殃,水旱饥荒,甚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从此时起,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建立国家粮食后备仓储制度,用以对付不时出现的灾害饥荒,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官职对仓储进行管理,如汉朝的常平仓、义仓、广惠仓等.

公元前54年,汉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在灾荒之年,"发常平仓所储……越制赈民"。由此可见,常平仓至少有两种功能:平抑米价和赈灾。
"义仓"兴盛于隋唐时期,公元585年,隋文帝劝令民间每年秋天每家出粟一石以下,储之里巷,以备凶年。义仓制度是我国相互保险的雏型,在我国维护了大约1200年。

在宋、明两朝,也出现了类似形式的民间"社仓"和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制度,这些都具有原始保险思想。
此外,在我国古代还存在着一种"船帮组织"。这是一些在江河区域活动的船商,为避免货物载于同一船中而可能招致全部倾覆的危险,而把货物分散装载于不同的船上,以分散危险和减轻损失。还有的把同乡船户组织起来,每户交纳一定的会遇,由同乡船会储存生利,以便在船只遇难时给予适当的救济,这也是现代海上保险的原理与基础。此外,在我国民间,还有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供给的"父母轩"或"孝子会"等也都是原始的保险雏型。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流通领域的逐渐扩大,民间各种形式的特出保险应运而生。

一些富商巨贾为求货物在运输途中免遭匪劫的危险,需要雇用一些武艺高强的人沿途押运,以保障货物的安全,于是镖局这一特殊的组织便应运而生。

"麻乡约"是在清末民初活跃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的一大民间运输组织。它的全称是"麻乡约大帮信轿行",由四川綦江县人陈洪义(又名陈鸿仁)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昆明首创,以轿子经营客运。咸丰十年(1860年)又在昆明挂起"麻乡约货运行"的招牌,经营货运业务。同治五年(1866年)在重庆开设"麻乡约民信局",经营邮递信件和汇兑,同时也将货运行迁至重庆。"麻乡约"所经营的上述各项业务,都实行约定的损失赔偿责任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补偿的职能。
4、至于第4点,小弟的确才疏学浅,因此,只能照本宣科复制一段文字提供给你: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某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它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公式即保费收入/GDP
保险密度是指按全国或地区计算的人均保险费,公式即保费总收入/总人口

上楼的保险深度说的是GNP,明显错了,应该是GDP,即是国内生产总值而不是国民生产总值!!!!
希望对LZ有帮助!~~~~~没帮助也提供一点参考。。希望对其他方面有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8
  你好!我想是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的性质不同吧。人身保险只能用给付,因为人的生命价值有能用货币来计价,所以,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是由投保人根据被保险人对人身保险的需要程度和投保人的交费能力,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与条件下,与保险人双方协商约定后确定的。
  自有人类以来,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就时常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寻求防灾避祸、安居乐业之道,在古代社会里就萌生了对付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保险思想和一些原始形态的保险做法。远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商人即将风险分散原理运用在货物运输中;历史悠久的各种仓储制度是我国古代原始保险的一个重要标志;镖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货物运输保险的原始形式。
  在各类保险中起源最早、历史最长者当数海上保险。正是海上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共同海损分摊制度是海上保险的萌芽。海上保险是海上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的产物。当时地中海航行的商人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即为了船货共同安全而放弃货物所引起的损失由获益的各方共同分摊,就就是“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公元916的的《罗地安海商法》所吸收,并正式规定为“凡因减轻船舶载重而投弃入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的,必须由全体分摊归还”。这就是著名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十五六世纪的海上保险是人身保险的萌芽。在海上保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一度包括人身保险。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非洲奴隶当作货物投保海上保险,实际上是一种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后来船上的船长、船员也可投保。到16世纪,又发展到承保旅客被海盗绑架而支付的赎金。这些被认为是人身保险的萌芽。
  人均GNP与保费密度?我知道的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不知道有没有帮助?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潜力的常用指标有两个,即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是按照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一个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